女人为什么会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是指黄体组织破裂出血,可发生于育龄女性各阶段,常见原因有自动破裂及外力作用(腹部撞击、性生活),临床表现为突然一侧下腹疼痛及不同程度出血情况,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需与异位妊娠破裂等鉴别,处理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腹部撞击等,有病史者更要注意防护和体检。
一、黄体破裂的定义
黄体是女性卵巢内周期性形成的结构,在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伸入到颗粒层,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演变成体积较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即为黄体。黄体破裂是指黄体组织发生破裂出血,可发生于育龄女性的各个阶段。
二、黄体破裂的常见原因
(一)自动破裂
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发生自发性破裂。有人认为,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易发生黄体内毛细血管出血,从而导致黄体破裂。这在不同年龄的女性中都可能发生,与自身黄体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相关。
(二)外力作用
1.腹部受到撞击:如下腹受到撞击,以及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由于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致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尤其是对于那些黄体发育相对较脆弱的女性,在受到较轻微的外力影响时就可能引发破裂。比如一些女性在进行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腹部受到碰撞,增加了黄体破裂的风险。
2.性生活:性生活时,生殖器官充血膨胀,达到性高潮时,肌肉组织可呈痉挛性收缩,导致黄体张力升高。如果男性性交动作粗鲁,女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也可导致黄体破裂。这种情况在性活动较频繁的育龄女性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在黄体期进行性生活时更易发生。
三、黄体破裂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临床表现
1.腹痛: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疼痛是黄体破裂的主要症状。疼痛程度不一,部分人仅为轻微隐痛,而部分人可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甚至如撕裂样疼痛,并且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疼痛的程度和范围与黄体破裂的程度及出血多少有关。
2.出血情况:如果破裂口较小,出血量少,可能仅有下腹疼痛;如果破裂口较大,出血较多,可出现腹腔内出血的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慌等,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
(二)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育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活跃,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经常进行剧烈运动、性生活不注意方式等会增加黄体破裂的可能性;有黄体发育异常病史的女性,其发生黄体破裂的几率也会相对增加。
四、黄体破裂的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近期是否有腹部撞击史或剧烈活动史、性生活情况等,这对判断是否为黄体破裂有重要参考价值。
2.体格检查:腹部检查可有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可发现一侧附件区压痛,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有助于诊断黄体破裂。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包块及盆腔积液,对诊断黄体破裂有一定帮助。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相鉴别。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尿妊娠试验可呈阳性,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外妊娠囊;卵巢囊肿蒂扭转时,患者多有卵巢囊肿病史,腹痛较剧烈,且妇科检查可触及张力较大的肿块,有明显压痛。
五、黄体破裂的处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处理原则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出血不多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应用止血药物等。通过保守治疗,部分患者的黄体破裂可自行止血愈合。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腹痛剧烈,出血较多,有失血性休克倾向,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黄体破裂修补术等,以挽救患者生命。
(二)注意事项
对于育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经期及黄体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果出现突然的下腹疼痛,尤其是有上述相关诱因的情况下,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有黄体破裂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更加注意自身的防护和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