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分开始时间、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进行,有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屈伸、拄拐部分负重行走、踝关节力量、步态等训练内容,且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定期评估,给予心理支持。
一、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
一般来说,胫腓骨骨折术后1-2天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身体恢复状况等由医生评估后确定。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好、手术顺利的成年患者,术后早期就可开始进行踝泵运动等基础训练。
二、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踝泵运动
做法:患者平卧或坐姿,伸直下肢,缓慢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再勾起脚尖,如此反复。
意义:通过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刺激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关节,为后期康复做准备。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帮助其进行踝泵运动,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做法:患者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意义: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成年患者可自主进行,儿童患者在家长协助下进行时,要注意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调整用力大小。
三、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
做法: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辅助训练。初始活动范围较小,逐渐增加活动度。
意义: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恢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地进行训练;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步增加屈伸幅度。
2.拄拐部分负重行走
做法:患者在医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后,可使用双拐进行部分负重行走。开始时体重分担较少,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负重比例。
意义:帮助患者适应站立和行走,促进下肢肌肉力量的恢复和骨折部位的力学刺激,利于骨折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身体平衡能力和骨折愈合实际情况来确定负重的程度和行走的时间。
四、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踝关节力量训练
做法:可进行踮脚尖、单腿站立等训练。例如踮脚尖训练,患者站立位,缓慢踮起脚尖,尽量抬高身体,保持一定时间后放下,重复进行;单腿站立训练则是患者站立,尽量保持单腿站立的平衡,逐渐增加站立时间。
意义:进一步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平衡能力可能下降,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时需要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儿童患者进行此类训练时,要注意确保其安全,避免过度疲劳。
2.步态训练
做法: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行走训练,注意纠正不良步态,如步幅、步速等。患者要尽量保持身体直立,步伐均匀。
意义: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的患者步态恢复情况不同,成年患者相对更容易较快恢复正常步态,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来完善步态。
五、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骨折情况、身体状况等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应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波动对康复的影响,训练强度和时间要根据血糖情况适当调整。
2.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幅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或肌肉拉伤等情况。比如膝关节屈伸训练,不能一开始就追求过大的活动范围,要逐步增加。
3.定期评估: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由医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训练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康复进展,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
4.心理支持:康复训练过程可能较为漫长,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急躁等情绪,家属要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