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心肌桥是怎么回事
浅表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发病率约1%-16%,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等人群易患,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诊断,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并干预危险因素,有症状者药物或手术治疗,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浅表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行走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但如果某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就被称为心肌桥,当心肌桥较为表浅时则称为浅表心肌桥。心脏收缩时,心肌桥可能会对其下方走行的冠状动脉造成压迫,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
二、发病率与人群分布特点
发病率: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约为1%-16%,不同研究因人群差异等因素略有不同。
人群分布: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发生,这与男性的心血管解剖及生理特点等可能有关;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相关临床症状可能会逐渐显现或加重,这与血管的老化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增加浅表心肌桥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的风险,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加重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三、临床症状表现
大多数浅表心肌桥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偶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的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部位,一般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这是由于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等,这与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电活动异常有关。
四、诊断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浅表心肌桥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的情况以及心肌收缩时对冠状动脉的压迫现象,能清晰显示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血管内超声(IVUS):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心肌桥部位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管腔狭窄程度等,对于一些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不典型的情况有辅助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也可用于浅表心肌桥的初步筛查,能够显示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的关系,但准确性相对冠状动脉造影稍低。
五、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等,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有症状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首先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其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桥收缩期对冠状动脉的压迫,缓解心肌缺血症状;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等,也能起到松弛心肌,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压迫的作用。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如心肌桥松解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发生浅表心肌桥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格外谨慎。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生活方式的调整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浅表心肌桥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同时手术风险相对更高,所以更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在干预危险因素方面要更加积极和全面,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浅表心肌桥时,除了考虑一般的治疗原则外,还需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手术治疗时也要充分评估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在面对疾病时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适当的心理疏导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