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怎么治
褥疮治疗包括创面评估与分期处理,需依创面大小、深度等分期处理;要减压与体位管理,定时更换体位、调整合适体位;进行创面护理与湿性愈合,清洁创面后用湿性敷料促进愈合;需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必要时肠内或肠外营养;还要感染控制,监测感染并依情况选用合适抗感染措施。
一、创面评估与分期处理
1.创面评估:首先要对褥疮的创面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创面的大小、深度、感染情况等。通过观察创面的颜色(如红色表示新鲜肉芽组织,黄色可能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等)、渗出物情况等来判断褥疮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分期的褥疮有不同的处理重点,I期褥疮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麻木,皮肤完整;II期褥疮是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III期褥疮涉及皮下组织缺损,可达肌肉层;IV期褥疮则累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
2.分期处理原则:I期褥疮主要是解除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使用减压床垫等设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II期褥疮如果创面较小且未感染,可采用湿性愈合敷料促进愈合;若有感染迹象则需要进行清创处理。III期和IV期褥疮往往需要更积极的清创措施,如外科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对于较大的创面可能还需要考虑皮瓣移植等手术方式来修复。
二、减压与体位管理
1.减压措施:减压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关键环节。对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一般每1-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轻身体局部的压力。对于坐轮椅的患者,要注意座椅的合适性,使用减压坐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减压频率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需要密切关注皮肤情况并及时减压;长期卧床且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可能更差,减压更为重要。
2.体位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体位,如对于骶尾部褥疮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方式,避免骶尾部持续受压;对于足跟部褥疮,可将下肢稍抬高,使足跟部悬空,减少压力。
三、创面护理与湿性愈合
1.创面清洁:使用生理盐水等温和的清洁液对褥疮创面进行清洁,去除创面的污垢、坏死组织和渗出物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损伤新生组织。对于感染的创面,可能需要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清洁液,但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湿性愈合应用:湿性愈合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可使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湿性愈合敷料覆盖创面。湿性愈合敷料可以保持创面湿润,促进表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减少创面疼痛,加快愈合速度。例如水胶体敷料能够吸收创面渗出液,形成微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藻酸盐敷料对于有较多渗出液的创面有良好的吸收作用,同时为创面提供湿性环境。
四、营养支持
1.营养需求:充足的营养对于褥疮的愈合至关重要。患者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和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矿物质如锌等对伤口愈合也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创面愈合;老年人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2.营养补充方式:对于不能经口充分摄入营养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营养。例如对于长期卧床且食欲差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鼻饲营养支持,保证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给,以促进褥疮创面的愈合。
五、感染控制
1.感染监测:密切监测褥疮创面是否有感染迹象,如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红肿加重、发热等情况,需要进行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措施。
2.抗感染处理:如果创面发生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要注意,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避免使用对患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轻度感染的创面,除了全身使用抗感染药物外,局部可使用抗感染的湿性愈合敷料等进行辅助治疗。例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创面,可选用针对该菌的局部抗感染敷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