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怎么引起的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病因包括解剖、生理和其他因素。解剖因素有十二指肠位置与毗邻关系特殊,其水平部易受周围血管组织影响,肠系膜上动脉异常、脊柱前凸会加重对十二指肠的压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动力紊乱影响十二指肠排空功能、内脏下垂使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压迫更明显;其他因素有腹部手术致腹腔粘连、外伤损伤十二指肠及周围组织、某些疾病累及胃肠道或占位性病变压迫十二指肠。此外,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体型瘦长人群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儿童及时就医、减少有创检查,老年人考虑基础疾病影响、选易消化食物,孕妇告知怀孕情况、避免用影响胎儿的治疗方法,体型瘦长人群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锻炼等。
一、解剖因素
1.十二指肠位置与毗邻关系: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其前方被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所跨越。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正常情况下此夹角为25°60°,若夹角过小,会使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到压迫,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进而引发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这一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十二指肠水平部易受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影响。
2.肠系膜上动脉的异常: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位过低、肠系膜过短或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内脂肪组织减少等,都可能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压迫加重。例如,当肠系膜过短时,会限制肠系膜上动脉的活动度,使其更容易压迫十二指肠。
3.脊柱前凸:体型瘦长或患有腰椎前凸畸形的人群,脊柱前凸会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小。因为脊柱前凸会改变腹腔内的空间结构,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对十二指肠的压迫风险。
二、生理因素
1.胃肠动力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对于食物的消化和推进至关重要。当胃肠动力紊乱时,十二指肠的排空功能会受到影响。例如,胃排空延迟会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进而增加十二指肠的负担,导致十二指肠扩张和淤滞。一些全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动力紊乱。
2.内脏下垂:体型瘦长、多次妊娠、腹肌松弛等情况容易导致内脏下垂。当胃、十二指肠等内脏器官位置下移时,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内脏下垂改变了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十二指肠更容易受到压迫。
三、其他因素
1.腹部手术: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腹腔内粘连,改变十二指肠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粘连组织可能会牵拉十二指肠,使其发生扭曲或狭窄,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例如,胃、十二指肠或小肠的手术,术后粘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外伤:腹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损伤十二指肠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组织。外伤引起的血肿、瘢痕形成等可能会压迫十二指肠,导致肠腔狭窄或梗阻,从而引发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3.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会累及胃肠道,导致胃肠壁的肌肉和血管发生病变,影响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和血供。此外,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也可能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淤滞。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怀疑患有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应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进食情况、呕吐情况等。由于儿童的身体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有创检查。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应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若出现疑似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在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方法。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进食加重胃肠负担。
4.体型瘦长人群:这类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伏案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内脏下垂的情况。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节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