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
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较轻类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0秒(成人),发生机制主要是房室结区传导延迟,常见病因有生理性、病理性等,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靠心电图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定期随访,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生机制
心脏的电活动从心房传到心室需要经过房室结等结构,1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由于房室结区的传导延迟所致。可能是因为房室结区的不应期延长,使得心房传来的激动在房室结区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导致PR间期延长。
(二)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部分健康人可能会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在运动员等心脏功能较好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迷走神经兴奋时会影响房室结的传导功能。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可能影响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传导阻滞;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像扩张型心肌病等,可累及房室结相关结构,导致传导异常;风湿性心脏病,炎症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时也可能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1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洋地黄时可能抑制房室结的传导;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在大剂量使用或患者对药物敏感时,可能影响房室传导。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房室传导延迟,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低钾血症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脏传导。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累及房室结等部位,可引起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能存在1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的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传导问题。
(三)临床表现
1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可能不会感觉到不适,往往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但如果是由严重的基础疾病引起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伴有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有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肌病患者可能有活动后气促、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诊断。心电图上PR间期超过正常范围(成人>0.20秒)即可明确诊断为1度房室传导阻滞。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以明确导致1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例如心脏超声可以帮助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对于怀疑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血液生化检查等。
(五)治疗与管理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如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纠正电解质紊乱后,传导阻滞可能改善。对于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针对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
2.定期随访:1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观察PR间期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病情进展。如果PR间期进行性延长,或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需要及时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考虑先天性因素等情况。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密切关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根据病情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同时,儿童期要注意避免感染等情况加重心脏负担,影响传导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情况更为复杂。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复查心电图,关注传导阻滞是否有进展,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化,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
孕妇:孕妇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权衡治疗措施对胎儿的影响。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以观察为主;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在妇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评估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