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肠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与生活方式等相关,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便秘等表现,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动力等多方面,依据罗马Ⅳ标准诊断,治疗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遵医嘱选药)、心理干预,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治疗考量。
一、定义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亚型,属于功能性肠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便秘相关症状,但经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结构性或生化异常。
二、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年轻女性由于生活节奏、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相对更易罹患。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生活方式因素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易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引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腹痛或腹部不适:疼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较为常见,一般在排便后可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但通常不会进行性加重。部分患者还会有腹部胀满感,尤其在进食后明显。
便秘相关表现: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如羊粪状,排便困难,可伴有排便不尽感。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初期为便秘,后期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但以便秘为主。
四、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异常,导致粪便在肠道内通过缓慢,水分吸收过多,引起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觉神经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肠道内有少量气体或粪便,也会引起明显的腹胀、腹痛等不适感觉。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失常,肠道内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同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也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例如,5-羟色胺参与肠道的蠕动调节和感觉传递,其水平异常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心理因素:约50%-70%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心理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肠道功能,如导致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敏感性升高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
五、诊断标准
罗马Ⅳ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以下症状支持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3次或>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排便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排黏液;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六、治疗与管理原则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等,保证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在25-35g左右,同时适量饮水,每天至少1.5-2L,以保持粪便湿润,利于排便。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厕所停留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促进肠道蠕动;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缓解便秘症状,但需注意避免长期滥用泻药导致肠道功能进一步紊乱。不过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专业医生的判断,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心理干预:对于伴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症状。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治疗时更应注重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在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谨慎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