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是长期高血压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肾小球内高压和肾动脉硬化;早期有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等表现,进展期可出现蛋白尿增多、肾功能减退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控制血压(目标值及用保护肾脏的降压药)和肾脏保护;预防要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高血压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引起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滤过等功能。
二、发病机制
1.肾小球内高压: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持续增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血浆蛋白滤出增加,促进肾小球硬化。例如,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破坏了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肾动脉硬化:高血压可引起肾小动脉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等,使肾血管阻力增加,进一步加重肾脏缺血缺氧,促使肾脏病变进展。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病程较长且控制不佳时,肾动脉会出现明显的动脉硬化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可能仅有轻度蛋白尿,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克以下,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少量红细胞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早期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在年龄方面,中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发生高血压肾病,这与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比例较高以及高血压病程较长有关;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高血压患病本身存在一定性别相关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进而增加高血压肾病的发病几率。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可能逐渐增多,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表现为水肿(可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贫血、恶心呕吐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高血压的发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等。比如患者高血压病史超过5年,且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就需要高度警惕高血压肾病。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除了蛋白尿、血尿外,还可能出现管型尿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辅助判断蛋白尿程度。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是常用指标,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素氮也会因肾脏排泄功能障碍而升高。
3.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可观察肾脏大小、结构等,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进展期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肾动脉造影可了解肾动脉情况,有助于排除肾动脉狭窄等其他导致高血压的病因,但对于高血压肾病本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对于伴有高血压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选择能保护肾脏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2.肾脏保护: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注意保护肾脏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多种基础疾病;儿童一般较少患原发性高血压肾病,但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治疗需兼顾原发病和肾脏保护;女性患者在用药等方面需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影响。生活方式上,鼓励患者低盐、低脂、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应严格遵循。
六、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治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测量血压,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干预。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不超过6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比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执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肾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