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指年龄≥65岁,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正服药的老年人。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发病与血管、神经、肾因素相关。临床特点为收缩压升高为主、波动大、常合并多种疾病。诊断需标准测量,鉴别继发性。治疗早期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高龄、合并糖尿病或脑血管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
二、流行病学特点
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有关,如血管弹性减退、动脉硬化等因素导致血压调节功能下降。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血管因素:老年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退,一氧化氮等血管舒张物质生成减少,而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分泌相对增多,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僵硬,顺应性降低,脉压增大。
神经因素: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衡,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高,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肾因素: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功能改变,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
四、临床特点
收缩压升高为主: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表现为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正常或降低,脉压差增大。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弹性减退,缓冲血压的能力下降所致。
血压波动大:老年人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体位变化、情绪波动、活动等,容易出现较大波动。例如从卧位变为立位时,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黑矇甚至跌倒。
常合并多种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与这些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如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冠心病等疾病又可能影响血压的控制。
五、诊断要点
测量方法:采用标准的血压测量方法,使用经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前患者应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上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对于已确诊高血压正在治疗的老年人,即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鉴别继发性高血压:虽然老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仍需注意鉴别继发性高血压。例如检查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可通过相关检查如肾动脉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等进行排查。
六、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导的早期阶段)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g。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体重管理:肥胖是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
运动: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170-年龄)为宜。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应劝导老年人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的老年人,在降压治疗时应更加谨慎。起始降压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指导老年人缓慢改变体位。
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降压目标一般应低于130/80mmHg,但要注意避免过低的血压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选择对代谢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合并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过快,以免导致脑灌注不足。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