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底静脉曲张
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重要表现,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或血流量增加致胃底等静脉丛扩张迂曲,病因有肝硬化等,有出血风险及伴随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可降门静脉压力、内镜及手术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治疗考量。
病因相关因素
肝硬化:是引起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大部分胃底静脉曲张是由肝炎后肝硬化导致。肝炎病毒长期损伤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内血管床减少,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从而引发胃底静脉曲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若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情进展都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胃底静脉曲张。比如青年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未规范治疗,到中年或老年时可能逐渐出现肝硬化及胃底静脉曲张相关表现。
其他病因:如布加综合征(肝静脉流出道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也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胃底静脉曲张。这些病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比如布加综合征可在青壮年中发病,由于肝静脉回流障碍,门静脉压力升高,出现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
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出血风险: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这是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曲张的静脉壁薄,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比如粗糙食物、腹压突然增高等,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出血量大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出血后可能更难耐受,休克症状出现可能更迅速;而年轻患者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好,在出血早期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但一旦发生大量出血,病情进展也较快。
伴随症状:患者可能伴有肝硬化的其他表现,如腹水、脾大、黄疸等。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脾大可通过体检触及肿大的脾脏,黄疸则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这些伴随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以及基础疾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出现胃底静脉曲张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异常等情况导致,可能伴有相应的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女性患者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进而出现胃底静脉曲张,可能在月经等方面受一定影响,但这不是直接由胃底静脉曲张引起,而是与underlying的肝脏疾病相关。
诊断相关内容
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底静脉曲张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底静脉的情况,看到曲张静脉的形态、分布等。超声检查,如腹部B超,可以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门静脉、脾静脉的情况,有助于判断门静脉高压的程度。CT及MRI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门静脉系统的情况,对于诊断胃底静脉曲张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身体辐射较小的超声等检查方式。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检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肝功能异常如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等提示肝脏功能受损,血常规中血小板减少等可能与脾功能亢进相关,而脾功能亢进在门静脉高压时常见,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辅助诊断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肝功能、血常规指标范围有所不同,在解读结果时需要结合年龄因素综合判断。例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在判断是否存在肝功能异常时要依据儿童相应的正常参考范围。
治疗相关原则(仅提及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降低门静脉压力:可通过药物等方式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比如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内镜治疗:如内镜下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方法,可以直接针对曲张静脉进行治疗,防止出血或治疗出血。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门体分流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适应证把握更为严格,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小儿外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