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怎么做
剖宫产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病史、体格、产科情况并准备手术物品)、麻醉(选择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并操作)、手术操作(选择切口、逐层切开、暴露子宫、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处理胎盘、缝合子宫和腹壁)、术后护理(一般护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及鼓励早期活动,新生儿护理观察呼吸等情况),特殊人群如高龄、合并症、肥胖产妇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孕妇的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传染病史等。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患者,需在术前与相关科室充分协作,优化患者身体状况。例如,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功能评估等。通过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通过胸部X线等检查评估肺部情况,确保孕妇能够耐受手术。
进行产科检查,明确胎儿的胎位、大小、胎盘位置等情况,这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2.手术物品准备
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如手术刀、缝线、吸引器等。确保器械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准备好新生儿复苏所需的设备和物品,如新生儿呼吸机、复苏囊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生儿复苏情况。
准备好相应的消毒用品,对手术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二、麻醉
1.麻醉方式选择
通常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等。硬膜外麻醉是通过在硬膜外间隙注入麻醉药物,使产妇下半身麻醉,产妇保持清醒,便于在手术过程中与医护人员沟通,适用于大多数剖宫产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则是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但对于有某些禁忌证(如严重脊柱畸形等)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2.麻醉操作过程
硬膜外麻醉时,在产妇背部相应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向硬膜外腔置入导管,通过导管注入麻醉药物。腰-硬联合麻醉则是先进行腰椎穿刺,注入少量腰麻药物,然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根据手术情况补充麻醉药物。
三、手术操作
1.切口选择
常见的切口有下段横切口和下段纵切口等。下段横切口较为常用,其位于子宫下段,愈合后瘢痕不明显,对子宫肌层的损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好。一般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做长约10-15cm的横切口。
2.逐层切开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层次。切开皮肤时要注意精准,避免损伤皮下血管等组织。切开筋膜时需使用合适的器械,保证切口整齐。
3.暴露子宫
将腹膜等组织推开,暴露子宫。在暴露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4.切开子宫
在子宫下段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切开,一般用手术刀或超声刀等切开子宫肌层,进入宫腔。切开子宫时要注意控制速度和深度,防止损伤胎儿。
5.取出胎儿
用手或器械将胎儿取出宫腔,然后迅速清理胎儿口鼻中的黏液等,进行新生儿的初步处理,如保暖等。
6.处理胎盘
取出胎儿后,处理胎盘。可通过徒手剥离或使用器械协助剥离胎盘,将胎盘完整取出,然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需进行相应处理。
7.缝合子宫
用可吸收缝线等逐层缝合子宫肌层和浆膜层。缝合时要保证层次对齐,缝线松紧适度,以促进子宫良好愈合。
8.缝合腹壁
依次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次。缝合皮肤时可采用美容缝合等方法,以减少瘢痕形成。
四、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每小时监测一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
注意观察产妇的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鼓励产妇早期活动,如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术后1-2天可在床边适当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新生儿护理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肤色、体温等情况。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定期清理口鼻分泌物。注意新生儿的保暖,根据环境温度调节保暖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剖宫产术前更要严格评估身体状况,优化各脏器功能;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术后要加强心脏功能监测,密切观察有无心衰等表现;对于肥胖产妇,手术切口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或调整,术后要特别注意切口感染的预防,因为肥胖患者切口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