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解剖结构上有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发病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诊断靠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解剖结构特点
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大分支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组织中。当一段冠状动脉被心肌覆盖时,该段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心肌桥可分为浅表型和纵深型,浅表型心肌桥较薄,覆盖的心肌纤维较少;纵深型心肌桥相对较厚,覆盖的心肌纤维更多。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的异常走行有关。在胚胎发育早期,冠状动脉的分支是从心内膜下向心外膜下生长的,若这个过程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部分冠状动脉被心肌覆盖形成心肌桥。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许多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较小,不足以引起心肌缺血等相关表现。
2.有症状情况
心绞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在心脏收缩期时,冠状动脉血流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一般持续数分钟,可因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
心律失常: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早搏等,患者可感到心悸等不适。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导致头晕、黑矇等表现。
心肌梗死:在某些情况下,心肌桥导致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引起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危急。
四、诊断方法
1.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重要方法。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某一段在心脏收缩期出现狭窄,而心脏舒张期狭窄消失,呈现“挤奶征”等特征性表现,从而明确心肌桥的存在及其部位、范围等情况。
2.血管内超声检查: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心肌桥处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心肌桥的厚度等情况,对于评估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注意避免诱发心肌缺血的因素,如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2.有症状者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延长心脏舒张期,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肌缺血症状;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能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改善心肌缺血。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心肌桥松解术等,通过松解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桥,解除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时期发生冠状动脉心肌桥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相关疑似症状,如胸痛等,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需结合详细的检查及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老年人群:老年人群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现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要考虑多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上要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相互作用,手术治疗的风险也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3.女性人群:女性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也要注意是否会对女性的生殖系统等产生影响。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对于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来说,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等风险,因此这类人群需要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5.有心血管病史人群:本身已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时,病情往往更为复杂,治疗上需要更加综合,要在控制原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针对心肌桥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