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怎么引起来的
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遗传因素(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由基因突变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发)、心脏电生理异常(如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折返机制引发快速心律失常)、全身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解质紊乱、病毒性心肌炎等累及心脏致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非心脏药物影响、过度吸烟饮酒、劳累紧张等诱发)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因素
心脏的正常结构对于维持规律的心跳至关重要。例如先天性心脏病,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形成出现异常所导致。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某些因素干扰了心脏各部分的正常分化与融合,使得心脏的心房、心室、瓣膜等结构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心脏电信号的正常传导,引发心律失常。另外,后天获得性的心脏结构改变,像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会逐渐扩大、变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这会打乱心脏的电活动规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异常增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的增厚可能会影响心室的正常除极和复极过程,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二、遗传因素相关情况
某些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比如长QT综合征,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已发现多个基因的突变与长QT综合征相关,这些突变会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使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使得心脏复极过程延长,容易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再如Brugada综合征,也是由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患者的右心室前壁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抬高,容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
三、心脏电生理异常方面
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如同一个精密的“电路”,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若窦房结本身的功能出现异常,比如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等,会导致其起搏功能减退,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房室结是电传导系统中的重要结构,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房室结部位电传导出现障碍,可分为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下传心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全部心房冲动均不能下传心室,由心室逸搏心律来维持心跳,这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另外,折返机制是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电生理机制,例如在预激综合征中,存在异常的房室旁路,正常的电信号传导途径外,还存在一条附加的旁路,使得电信号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折返环路,从而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心律失常。
四、全身疾病影响因素
许多全身疾病可累及心脏,进而导致心律失常。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心肌的兴奋性,加快心肌细胞的代谢速度,导致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从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再如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强,容易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可出现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另外,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五、药物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一些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如果使用剂量不合适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出现,即致心律失常效应。还有一些非心脏药物,如某些抗抑郁药物、抗过敏药物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心律失常。此外,外界因素如过度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影响心脏电活动;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