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带状疱疹是什么
病毒性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多为水痘,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激活致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皮肤表现(单侧带状红斑、簇集水疱)和神经痛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单纯疱疹等鉴别,可通过接种疫苗、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需特殊注意。
一、基本概念
病毒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嗜皮肤性。初次感染此病毒时,多表现为水痘,一般发生在儿童时期,儿童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体内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导致神经节发炎及坏死,同时引起相应皮肤区域出现疱疹样病变,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有显著的神经痛。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患病毒性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对潜伏病毒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使得病毒容易重新激活。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病毒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当生活方式不健康时,身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受到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就更有可能重新激活引发疾病。比如,一些经常加班、作息不规律的人群,相比生活作息规律的人群,患病毒性带状疱疹的几率相对较高。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或者患有恶性肿瘤正在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容易导致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化,从而引发病毒性带状疱疹。另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也是病毒性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在身体一侧出现带状分布的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内容物澄清,外周绕以红晕。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表现:神经痛是病毒性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之一,可在皮疹出现前、出现时或皮疹消退后出现。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跳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年龄越大,神经痛往往越明显,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会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带状分布的水疱、神经痛等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通过检测疱液中的病毒抗原或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来明确诊断;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疱疹进行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且易复发,一般无神经痛;还需与接触性皮炎等进行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与接触部位一致,一般无神经痛等表现。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对于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水痘,而水痘疫苗接种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日后发生病毒性带状疱疹的风险。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性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此外,对于有过水痘病史的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病毒性带状疱疹患者,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病毒性带状疱疹后,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眼部受累可导致角膜炎、结膜炎等,甚至影响视力;耳部受累可引起面瘫、听力障碍等。因此,老年人一旦确诊病毒性带状疱疹,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免疫抑制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这类人群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病程可能较长,且容易出现病毒播散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病毒性带状疱疹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