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对机体各系统有重要影响,如呼吸系统可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不张与肺水肿,循环系统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改变;年龄方面老年人因血管等基础情况易发病且耐受差,儿童心肺储备低影响更严重;性别上妊娠女性因高凝及压迫等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和吸烟人群风险升高;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患者高凝易发病且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更复杂预后差。
一、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严重性体现
(一)呼吸系统影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动脉栓塞时,栓塞部位的肺组织血流减少,而通气相对正常,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衡。例如,研究表明,约50%以上的肺栓塞患者存在通气-血流比例异常,这会影响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引起低氧血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这是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严重程度与栓塞的范围和速度相关,若栓塞范围大,短时间内就可导致明显的低氧,危及生命。
2.肺不张与肺水肿:大面积肺栓塞可引起肺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肺不张,同时还可能引发肺水肿。肺不张会进一步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而肺水肿会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二)循环系统影响
1.右心功能不全:肺动脉栓塞后,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来射血,长期可导致右心扩大、右心功能不全。据统计,大块肺栓塞患者中约有20%-30%会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相关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严重的右心功能不全可进一步引发体循环淤血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心源性休克,这是肺动脉栓塞非常严重的情况,死亡率较高。
2.血流动力学改变:小的肺栓塞可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大面积肺栓塞会使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心输出量骤降,引起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紊乱。例如,当肺血管床堵塞面积超过50%-70%时,可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表现为突发的低血压、休克等,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极高。
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相关情况
(一)年龄因素
1.老年人群:老年人多存在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高凝状态等基础情况,更容易发生肺动脉栓塞。而且老年人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对肺动脉栓塞引起的机体反应和损伤的耐受能力较差。例如,老年肺栓塞患者在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往往病情进展较快,容易被忽视或延误治疗,导致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加。
2.儿童人群:儿童肺动脉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其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儿童的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低,对缺氧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耐受性更差。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发生肺动脉栓塞时,可能迅速出现严重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需要更加紧急和精准的处理。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影响相对不显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有差异。例如,妊娠女性由于处于高凝状态,且子宫增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妊娠期间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增加。而且妊娠女性发生肺动脉栓塞后,对母婴的影响较大,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母亲的情况进行治疗。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卧床人群:如骨折后长期卧床、术后患者等,由于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可能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研究显示,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比正常活动人群高数倍。这类人群需要注意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使用抗凝药物预防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2.吸烟人群: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使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升高。吸烟者应尽量戒烟,以降低相关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病史相关的影响及应对
(一)基础疾病影响
1.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细胞还可能释放一些促凝物质,使得这类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肺癌、胰腺癌等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人群。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后,治疗相对复杂,需要在抗肿瘤治疗和肺栓塞治疗之间权衡。
2.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增加了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这类患者本身就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发生肺动脉栓塞后,病情往往更为复杂,预后也相对较差,需要密切监测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