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中最轻的类型,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0.20秒,老年人>0.22秒),每个心房冲动均能传入心室。发病机制与房室结传导延迟有关,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因素(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脏本身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作用)。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心悸等较轻症状,靠心电图诊断,需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治疗为定期随访、注意休息等,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中最轻的一种类型,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冲动仍能传入心室,即P波后均有QRS波群。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老年人PR间期>0.22秒)。
二、发病机制
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中,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需要经过房室结等结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由于房室结传导延迟导致的,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房室结区域的相对不应期延长有关,使得心房激动传导至心室的时间延长,但仍能全部传导。
三、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健康人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由于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可能会出现PR间期延长,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太多,且无明显症状。
年轻人在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也可能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这属于生理性的暂时现象。
2.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是常见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影响房室结的传导功能,从而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影响心脏电传导,导致PR间期延长;心肌炎,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累及房室结等部位,导致传导障碍。
全身性疾病: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时,血钾浓度升高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房室传导延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可引起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可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洋地黄可抑制房室结传导;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减慢心率和房室传导速度,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PR间期延长。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当PR间期显著延长时,可能会出现心悸,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停跳感等,但一般症状较轻,很少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变。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诊断。心电图上清晰可见PR间期延长,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病因。还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基础疾病。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药物导致的,应停用相关药物;若是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纠正电解质紊乱后,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改善。对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本身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2.一般治疗: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心电图,观察PR间期变化及是否出现病情进展。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等。
七、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考虑先天性因素或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心脏功能,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一般预后较好,但需动态监测;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要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注意儿童的营养和休息,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心电图,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要谨慎评估病情。要考虑到妊娠本身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可能影响。一般先以密切观察为主,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等,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