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护理有哪些
剖宫产术后需从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饮食护理、排尿护理、活动指导、母乳喂养指导、心理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密切观察各方面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产妇恢复,如伤口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生命体征监测需定时关注体温血压心率、疼痛管理采用非药物或合理镇痛措施、饮食护理遵循不同情况的进食原则、排尿护理鼓励尽早排尿及处理排尿困难、活动指导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母乳喂养指导尽早开始并正确姿势、心理护理关注疏导不良情绪。
一、伤口护理
剖宫产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异味等。一般术后2-3天需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若产妇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伤口愈合可能延迟,更要加强伤口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换药等操作,密切关注伤口愈合进度,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组织修复,易增加感染风险。
二、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术后需定时监测体温,正常产后体温可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多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需警惕感染可能,如宫腔感染、伤口感染等,要及时排查原因并处理。对于高龄产妇等高危人群,术后体温异常更应引起重视,因为其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血压:监测血压变化,了解产妇术后循环系统状况。剖宫产术中可能有出血等情况,术后需密切关注血压波动,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的产妇,术后更要加强血压监测,防止血压异常波动引发不良后果。
心率:监测心率,术后心率可能因手术应激等略有增快,但一般在正常范围内。若心率持续增快且伴有其他不适,需考虑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问题,尤其是产后贫血的产妇,心率增快可能是机体代偿的一种表现,要及时评估并处理。
三、疼痛管理
术后产妇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心理疏导,通过与产妇沟通,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感知。对于疼痛较明显的产妇,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合理的镇痛措施,但需避免影响产妇的泌乳等情况。对于剖宫产术后的年轻产妇,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感受影响较大,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疼痛;而对于有多次剖宫产史等特殊病史的产妇,疼痛可能更为复杂,需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式。
四、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可进少量温水,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6小时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面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肥胖产妇,要注意控制热量摄入,同时保证足够营养;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需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五、排尿护理
术后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行排尿,一般术后4-6小时需督促产妇排尿。可通过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等方法诱导排尿。若产妇出现排尿困难,必要时可进行导尿,但要尽量减少导尿带来的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对于高龄产妇,由于其膀胱功能可能相对减退,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可能较高,更要加强排尿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排尿问题,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几率。
六、活动指导
术后6小时可协助产妇翻身,24小时后可鼓励产妇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如屈伸下肢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可坐起,术后第2天可在床边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等特殊情况的产妇,术后活动需更加谨慎,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
七、母乳喂养指导
产后半小时内即可开始让新生儿吸吮乳头,刺激乳汁分泌。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如摇篮式、交叉式等,确保新生儿有效吸吮,促进乳汁分泌。对于剖宫产术后身体较为虚弱的产妇,要注意自身休息的同时,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因为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也有助于产妇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同时,要关注产妇的泌乳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母乳喂养问题,如乳头皲裂等,为母乳喂养创造良好条件。
八、心理护理
剖宫产术后产妇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手术创伤、对新生儿健康的担忧等因素。要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产妇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对产后恢复。对于产后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产妇,心理波动可能更明显,更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让产妇感受到关爱,促进其身心的良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