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筋膜炎
筋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症状表现(如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发作规律等)和诱发因素(如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体格检查包括局部触诊(查压痛、硬结等)和肌肉活动度检查(看活动受限情况);影像学检查有X线(排除骨骼病变)、超声(显示筋膜结构改变)、MRI(准确显示软组织炎症等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改变,炎性标志物检查轻度升高但非特异,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
一、病史采集
1.了解症状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规律等。筋膜炎常见的疼痛部位有腰背部、颈肩部等,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且可能在劳累、受寒等情况下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筋膜炎好发部位可能略有不同,例如中老年人群腰背部筋膜炎相对多见,女性颈肩部筋膜炎可能与长期伏案等生活方式有关。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肌肉拉伤、慢性劳损等情况,更需重点询问,因为这些病史可能增加筋膜炎的发生风险。
2.询问诱发因素: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受寒、外伤等情况。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弯腰、伏案工作等,会使肌肉筋膜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筋膜炎;过度劳累会导致肌肉筋膜疲劳损伤;受寒可引起肌肉筋膜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从而诱发筋膜炎;外伤后如果恢复不当,也可能增加筋膜炎的发生几率。生活方式方面,缺乏运动、经常久坐久站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二、体格检查
1.局部触诊:对疑似筋膜炎的部位进行触诊,查看是否有压痛、硬结或条索状改变。在疼痛部位进行按压时,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压痛感,有时可触及局限性的硬结或条索状的筋膜束,这是筋膜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不同部位的筋膜炎在触诊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腰背部筋膜炎触诊时可在腰背部特定区域发现压痛及异常组织。
2.肌肉活动度检查:检查相应部位肌肉的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活动受限。筋膜炎患者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可能会出现肌肉活动度下降的情况。比如颈肩部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活动受限,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前屈、后伸等活动受限的情况。通过检查肌肉活动度,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筋膜炎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骨骼的器质性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因为这些病变可能会引起类似筋膜炎的疼痛症状。对于疑似筋膜炎的患者,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是否正常。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拍摄腰椎X线片,可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骨骼病变导致的疼痛。X线检查对于骨骼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筋膜炎本身的诊断特异性不高。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筋膜的结构,有助于发现筋膜增厚、水肿等筋膜炎的表现。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筋膜的厚度、回声情况等。例如,颈肩部筋膜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可发现颈肩部筋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改变,对于筋膜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筋膜炎患者肌肉筋膜的炎症、水肿等情况。在MRI图像上,可以看到筋膜增厚、信号改变等筋膜炎的特征性表现。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进行MRI检查时,能清晰地观察到腰背部肌肉筋膜的水肿、炎症情况,对于明确诊断筋膜炎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但MRI检查相对费用较高,且对于一些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一般情况下,筋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无特异性的异常改变。但在合并感染等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的异常。例如,如果筋膜炎患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血常规检查可能会提示有感染存在,但这并不是筋膜炎诊断的主要依据,而是用于辅助判断是否合并感染等其他情况。
2.炎性标志物检查:部分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炎性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轻度升高。但这些指标的升高并非筋膜炎所特有,其他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能出现CRP和ESR升高的情况,所以炎性标志物检查对于筋膜炎的诊断仅起辅助作用,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