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什么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属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引发。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等致心肌供血减少。临床表现为胸痛更重、持续久、不易缓解等,有伴随症状及非特异性体征。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包括一般、药物、血运重建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斑块破裂使内皮下的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触发血管收缩机制,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进而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心绞痛症状。例如,研究发现,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处,存在易损斑块,其特点是斑块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容易发生破裂。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心绞痛特点:胸痛程度较稳定性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更长,通常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烧灼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促等;女性患者症状有时也不典型,易被忽视。
伴随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情况。
2.体征:发作时可能有心率增快、血压波动(升高或降低),有时可闻及第三心音、第四心音或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但这些体征并非特异性表现。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绝经后的女性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是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缺乏运动和肥胖易引发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基础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显著增加。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2.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这与稳定性心绞痛不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正常,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存在心肌微小损伤。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血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恢复心肌血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2.女性: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妊娠相关情况等。在药物选择上要注意某些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女性患者可能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男性有所不同。
3.儿童及青少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罕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诊断时要谨慎,避免过度检查,治疗上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同时,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例如某些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需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