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分度
骨质疏松可基于骨密度测定分度,正常骨密度T值≥-1.0,骨量减少T值在-2.5~-1.0之间,骨质疏松症T值≤-2.5且分非严重和严重;还可通过FRAX工具评估骨折风险分低、中、高;儿童骨质疏松少见需结合病史等判断,中老年人群中女性绝经后和男性中老年有不同特点,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易出现问题,男性中老年也需关注生活方式对骨量的影响,均需相应干预。
骨质疏松可基于骨密度测定分度,正常骨密度T值≥-1.0,骨量减少T值在-2.5~-1.0之间,骨质疏松症T值≤-2.5且分非严重和严重;还可通过FRAX工具评估骨折风险分低、中、高;儿童骨质疏松少见需结合病史等判断,中老年人群中女性绝经后和男性中老年有不同特点,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易出现问题,男性中老年也需关注生活方式对骨量的影响,均需相应干预。
一、基于骨密度测定的分度
(一)正常骨密度
骨密度T值≥-1.0。骨密度处于正常范围,骨骼的微观结构和矿物质含量正常,骨折风险较低,各年龄段人群若此指标达标则骨骼健康状况良好,对于儿童处于正常生长发育阶段的骨密度水平符合其年龄阶段特点;对于中老年人群,维持此水平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二)骨量减少
骨密度T值在-2.5~-1.0之间。此时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有所减少,骨微结构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骨折风险较正常人群有所增加。在生活方式上需要开始注意调整,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等,儿童处于此阶段可能提示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等因素需关注,中老年人群则要警惕向骨质疏松进展。
(三)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T值≤-2.5。此时骨骼变得脆弱,骨折风险显著增加。根据是否发生过骨折又可进一步细分。1.仅骨密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未发生过骨折,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非严重骨质疏松)。2.伴有脆性骨折,即受到轻微外力就发生的骨折,如咳嗽后发生肋骨骨折等情况,则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对于儿童出现骨质疏松情况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等特殊病史相关;中老年人群中女性绝经后、男性老年后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基于骨折风险评估的相关分度考量
(一)FRAX工具评估
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可以通过输入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是否吸烟、是否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是否患类风湿关节炎、是否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来评估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风险程度可分为低、中、高不同等级,低风险一般指10年内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10%,髋部骨折概率<1%;中风险为10%~20%(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或1%~5%(髋部骨折);高风险则是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或髋部骨折概率≥5%。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其FRAX评估结果会有差异,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FRAX评估高风险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更积极进行骨质疏松相关干预。
三、不同人群骨质疏松分度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人群
儿童骨质疏松相对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成骨不全症等)、严重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能量缺乏、钙或维生素D缺乏等)、长期使用某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病史相关。分度时除了骨密度T值外,还需结合病史及生长发育指标综合判断。若儿童骨密度T值异常,需详细询问病史,排查是否存在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要针对性进行干预,如因糖皮质激素使用导致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调整药物使用并加强营养支持等。
(二)中老年人群
1.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丢失加速,更容易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在分度时,骨密度检测是重要依据,同时结合FRAX评估骨折风险。绝经后女性若骨密度T值≤-2.5且有骨折史则为严重骨质疏松,此类人群需要更加注重综合干预,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跌倒等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负重运动等。
2.男性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也会导致骨量逐渐丢失,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相对女性虽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也较为严重。分度时同样依据骨密度及骨折风险评估,对于男性中老年骨质疏松人群,除了常规的补钙、补维生素D等干预外,也要关注其生活方式,如是否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会加重骨量丢失,需要劝导其改正不良生活方式以配合骨质疏松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