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原因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及其他因素有关。抗反流屏障方面有LES压力降低、LES相关结构异常;食管清除作用有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屏障有胃酸等刺激物损伤、黏膜抵抗力下降;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如老年人患病率高,肥胖、不良饮食等是危险因素,糖尿病、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史相关。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1.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LES是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屏障。正常情况下,LES静息压为10-30mmHg,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等)影响,或食管裂孔疝时,腹内压增加可传导至LES周围,使其压力降低,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引发反流性食管炎。例如,有研究发现,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约有60%-70%会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其主要原因就是LES结构受到破坏,压力降低。
2.LES相关结构异常:除了压力因素,LES周围的结构如膈食管韧带、食管角(His角)等结构异常也会影响抗反流功能。当食管角变钝时,会削弱其对抗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例如,先天性食管角异常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食管蠕动可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及时清除。当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时,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食管蠕动减慢,胃内容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时间,从而容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表明,患有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食管蠕动功能受损,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清除食管内反流物的作用。当唾液分泌减少时,如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等),或患有干燥综合征等疾病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胃内容物中的胃酸等刺激物长时间接触食管黏膜,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增加。例如,长期服用抗胆碱能药物的患者,唾液分泌受到抑制,食管清除功能减弱,更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胃酸等刺激物的损伤:正常情况下,食管黏膜有一定的屏障功能来抵御胃酸等刺激物的损伤。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如患有十二指肠-胃反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疾病,过多的胃酸反流至食管,超过了食管黏膜的耐受能力,会破坏食管黏膜屏障,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研究显示,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中,约有80%会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因为反流的十二指肠液和胃液中的胃酸等成分会损伤食管黏膜。
2.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一些因素会导致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如长期饮酒、吸烟等。酒精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影响食管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使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其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明显低于不吸烟人群,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更高。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蠕动功能减弱,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也会下降。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的人群,这与年龄相关的食管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衰退密切相关。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妊娠女性由于腹腔压力增加,更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而老年女性可能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相对更易受损,也可能影响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情况。
3.生活方式因素: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堆积,增加了腹内压,容易导致LES压力降低,促进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另外,饮食因素也很关键,如过多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可降低LES压力,增加反流风险;进食过饱、睡前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4.病史因素:一些既往病史也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相关。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导致食管清除作用降低,从而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患有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胃内容物潴留,容易反流至食管引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