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因足底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发的常见足部疾病,其病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穿着不合适鞋子)、足部结构异常等;症状有足跟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康复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使用矫形器或鞋垫等),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它是由于足底的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的一层纤维组织,它起到维持足弓、缓冲行走时地面冲击力等重要作用。
二、病因
1.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的弹性和韧性逐渐下降,承受压力和劳损的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损伤和炎症。例如,随着年龄增加,足底筋膜的胶原蛋白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其正常功能。
2.生活方式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比如教师、售货员等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以及长距离行走、跑步的人,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容易导致损伤,引发炎症。因为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足底筋膜不断地被拉伸和收缩,过度的负荷会使筋膜组织受损。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穿高跟鞋会改变足底的受力分布,增加足底筋膜的压力;穿鞋底过硬或过软的鞋子,不能提供良好的缓冲和支撑,也容易使足底筋膜受到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3.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或高弓足等足部结构异常的人,足底筋膜所承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匀,更容易出现过度牵拉或紧张,从而引发炎症。例如扁平足患者,足弓较低甚至消失,足底筋膜在行走时需要承受更大的力量来维持足弓的功能,长期如此就容易发生炎症。
三、症状
1.疼痛:最典型的症状是足跟部疼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第一次着地行走时,疼痛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疼痛又会加重。疼痛可以是刺痛、隐痛或酸痛等不同性质。
2.压痛:在足底靠近足跟的部位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用手指按压该部位时会引起疼痛。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的行走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行走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改变,不敢正常发力等。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包括观察足部的外形、按压足底特定部位等,以确定是否存在足底筋膜炎相关的体征。
2.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可能没有特异性的表现,但可以用于排除跟骨骨折、跟骨骨刺等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筋膜的炎症、水肿等改变。
五、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减少足部的负重活动,让足底筋膜有机会得到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比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减轻足底的压力。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的紧张和疼痛。一般可以用温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拉伸运动:进行足底筋膜的拉伸练习,例如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放在另一只腿的大腿上,用手缓慢地将脚趾向身体方向牵拉,保持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通过拉伸可以增加足底筋膜的柔韧性,减轻其紧张程度。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足部按摩,尤其是足底筋膜所在区域的按摩,可以帮助放松筋膜,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矫形器或鞋垫:根据患者的足部情况定制合适的矫形器或鞋垫,以改善足部的受力分布,减轻足底筋膜的压力。例如,扁平足患者可以使用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垫,高弓足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能缓冲压力的鞋垫等。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上足底筋膜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爱好运动的儿童出现足跟疼痛等情况,也需要考虑足底筋膜炎的可能。儿童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适当休息、正确的足部拉伸等,避免过早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足部发育情况,如有足部结构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
孕妇:孕妇由于体重增加,足底筋膜承受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发生足底筋膜炎。孕妇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选择合适的鞋子、进行适当的足部拉伸等。在休息时可以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足底筋膜炎时,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温和、循序渐进。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在进行物理治疗等操作时要确保安全,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足底筋膜炎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