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术后护理
跟骨骨折术后护理包括多方面,要观察伤口情况,保持清洁干燥;患肢体位初期抬高利于消肿,后期按指导调整;用冷敷等物理方法消肿,严重可药物辅助;通过非药物方法止痛,评估疼痛处理;早期做足趾活动,后期逐步增加踝关节等锻炼;饮食要营养均衡,根据基础病史调整饮食。
一、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术后需密切观察跟骨骨折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发热等感染迹象。一般术后会定期对伤口进行换药,换药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换药时更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伤口周围皮肤造成额外损伤;老年患者可能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关注伤口愈合进度。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患者要注意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如果是生活方式中爱出汗的患者,要及时擦干汗液,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伤口,防止伤口被污染。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影响伤口愈合,更要严格确保伤口清洁,积极控制血糖。
二、患肢体位护理
1.术后初期体位:跟骨骨折术后患肢一般需要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要保持正确的抬高姿势。例如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保持舒适且正确的体位,避免患肢下垂导致肿胀加重。对于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风险的患者,更要重视患肢的抬高,促进血液回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体位调整:随着术后恢复进程,可根据医生的指导逐步调整体位,但要避免患肢过度内翻或外翻等不良姿势,防止影响骨折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在体位调整时需要家人或医护人员给予适当协助,儿童要注意其活动时的姿势引导,防止不自觉地改变患肢体位。
三、肿胀护理
1.物理消肿方法:术后早期可采用冷敷的方法减轻肿胀,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冷敷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冻伤皮肤。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冷敷温度的把控。还可以进行下肢的按摩,由远端向近端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儿童在进行按摩时要更加轻柔,力度适中。
2.药物辅助消肿(若有指征):如果肿胀较为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一些有助于消肿的药物,但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对于有肝肾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需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四、疼痛管理
1.非药物止痛方法: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情绪,分散注意力,比如听音乐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采用不同的分散注意力方法,儿童可通过讲有趣的故事等方式,成人可根据其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等。还可以采用针灸等中医非药物方法辅助止痛,但要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有针灸禁忌证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则不宜采用。
2.疼痛评估与处理: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疼痛较为剧烈,需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药物止痛等进一步处理,但严格遵循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的原则。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疼痛管理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胎儿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止痛方式。
五、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需要家长耐心引导,确保锻炼动作正确且适度。成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和范围。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患者,康复锻炼要更加谨慎,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2.后期康复锻炼:随着骨折愈合进展,可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以及下肢的负重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锻炼进度不同,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防止因锻炼引起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六、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患者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维生素和钙等有利于骨折愈合。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和骨折愈合的需求;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同时保证营养供给。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2.特殊饮食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要注意低盐饮食等。根据不同的基础病史调整饮食结构,确保饮食有利于骨折恢复和整体健康状况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