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区别有什么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独立疾病,占比超90%,起病隐匿、进展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有靶器官损害,靠病史等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和长期药物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由确定病因引起,占比5%-10%,血压突然升高且波动大、常规降压药效果不佳,有原发病特殊表现,靠针对性特殊检查诊断,治疗针对原发病,原发病治愈血压多可恢复正常,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且生活方式要结合自身情况调整。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它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疾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例如,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由于遗传易感性,在高盐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更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其病因明确,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缩窄等)、神经系统病变等。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这就是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
临床表现方面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眼底病变等。一般血压呈持续性升高,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可表现为突然升高,血压波动较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较为严重,且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还可伴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了高血压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等;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比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发作时血压可急剧升高,可达200/130mmHg以上,发作间歇期血压可正常。
诊断方面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多次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诊断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除了常规的高血压相关检查外,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检查来明确病因。例如,对于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需要进行血、尿醛固酮测定,肾上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对于怀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需要进行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肾上腺或腹部CT、MRI等检查;对于怀疑肾实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肾脏病变情况。
治疗方面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风险。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一旦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血压通常可恢复正常。例如,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治疗(如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切除醛固酮瘤或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原发病,从而使血压下降。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选择降压效果温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且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患有继发性高血压的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都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还需要针对原发病的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需要限制钠的摄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