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的原因及治疗
心动过缓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包括运动员等长期体力劳动者及睡眠状态;病理性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阻滞)、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药物影响。治疗方面,无症状者定期监测、去除诱因;有症状者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或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治疗有适应证及类型选择,植入有风险需评估。
一、心动过缓的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心肺功能较好,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可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储备功能增强,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相对增强,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提示心脏功能较为强健。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迷走神经相对占优势,心率会比清醒状态下减慢,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过程,有助于身体的休息和能量储备。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窦房结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可出现显著的心动过缓,还可能伴有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从而增加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心室率明显减慢,可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出现乏力、头晕、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缺血(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损伤等都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2.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引起心动过缓。患者还常伴有怕冷、乏力、水肿、体重增加等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随着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情的发展,心动过缓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加重。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升高时,可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率减慢,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长期应用保钾利尿剂等情况,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心动过缓相关的心脏问题。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洋地黄类药物等,可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或心肌收缩力,导致心动过缓。在老年人中,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心动过缓。例如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明显减慢的情况。
二、心动过缓的治疗
(一)无症状的心动过缓
1.定期监测: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轻度心动过缓,如心率在50-60次/分左右且不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密切观察心率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相关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心动过缓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监测,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
2.去除诱因: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应及时评估是否可以调整药物。例如因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导致心动过缓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权衡利弊,考虑是否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同时,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改善心动过缓的状况。
(二)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1.药物治疗:可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它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但长期使用效果有限,且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视物模糊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心动过缓,有时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等指标。
2.起搏器治疗
适应证:对于症状明显的严重心动过缓,如心室率小于40次/分,伴有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的患者,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明显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患者,通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心脏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当出现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时,应尽早考虑起搏器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猝死风险。
类型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如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等。双腔起搏器更符合生理状态,能较好地维持房室同步,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尤其适用于伴有房室传导阻滞且存在房室同步问题的患者。但起搏器植入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需要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