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筋膜炎是发生在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有腰背肌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等常见类型,由肌肉劳损、外伤、受寒受潮等病因引起,表现为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特定生活方式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筋膜炎的定义
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筋膜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起到连接、支持和保护肌肉等组织的作用。
二、筋膜炎的常见类型及病因
1.常见类型
腰背肌筋膜炎:在长期不良姿势、腰部过度劳累等情况下易发生,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弯腰劳作等人群高发。
足底筋膜炎:多与长时间行走、跑步,足底受力不均等因素相关,运动员、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较易出现。
2.病因
肌肉劳损:长期重复某一动作,会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影响筋膜,导致筋膜炎。例如,长时间保持坐姿打字的办公族,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反复收缩,易引发颈肩部筋膜炎。
外伤:急性的肌肉拉伤、扭伤等外伤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筋膜炎。比如运动时突然的剧烈扭转导致腰部肌肉和筋膜损伤,后续可能发展为腰背肌筋膜炎。
受寒受潮:寒冷、潮湿的环境会使肌肉血管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筋膜缺血、缺氧,引发炎症。例如冬季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易患足底筋膜炎等。
三、筋膜炎的临床表现
1.疼痛
疼痛是筋膜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常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疼痛,晨起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长时间活动或劳累后又会加重;足底筋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刚起步时疼痛明显。
2.肌肉紧张或痉挛:患者局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的情况,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影响腰部的活动度。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足底筋膜炎患者行走困难,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
四、筋膜炎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病变部位,了解肌肉紧张度、有无压痛等情况。例如检查足底筋膜炎时,会按压足跟部,判断是否有明显压痛。
2.影像学检查:一般可通过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辅助诊断。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筋膜的厚度、有无水肿等情况;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筋膜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筋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五、筋膜炎的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让受累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多休息。
物理治疗:常见的有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够放松肌肉,减轻疼痛;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消退。比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每天用温水泡脚后进行适当按摩,再配合红外线照射。
康复锻炼: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有助于预防筋膜炎复发和促进恢复。例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小燕飞等锻炼腰背肌的动作;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踮脚等拉伸足底筋膜的锻炼。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六、不同人群筋膜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筋膜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外伤或不良姿势有关。例如儿童因玩耍时的不当动作导致肌肉筋膜损伤引发筋膜炎,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就医,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适当休息、简单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成人的药物治疗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筋膜炎相关问题。例如孕期由于体重增加、姿势改变等,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可能增加,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轻柔的康复锻炼。
3.老年人: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筋膜弹性降低,更容易发生筋膜炎。且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在治疗筋膜炎时需特别注意,避免因治疗筋膜炎的方法影响基础疾病。例如老年人腰背肌筋膜炎,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过度刺激加重病情,可优先选择温和的康复锻炼和物理治疗方式。
4.长期伏案工作者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伏案工作者、运动员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是筋膜炎的高发人群。长期伏案工作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定时起身活动,进行颈部、肩部的放松锻炼;运动员要注意运动前的充分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合理安排训练强度,预防筋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