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预激综合征是什么病
心脏预激综合征是因存在附加房室传导旁路致电信号提前激动心室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疾病,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心律失常发作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无症状和有症状情况,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脏预激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在心脏的正常传导通路之外,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旁路(Kent束等)。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通过房室结-希浦系统进行传导,而预激综合征患者由于旁路的存在,使电信号可以提前到达心室,导致心室部分或全部提前激动。这种先天性的心脏传导异常结构是发病的基础,目前认为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组织的异常分隔有关,属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终身不出现症状,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等时偶然被发现。这部分患者一般是旁路传导不频繁或传导速度与正常通路差异不大,对心脏的电活动和功能影响较小。
2.有症状情况
心律失常发作:最常见的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发作时心率通常较快,可达到150-250次/分钟。这是因为存在房室之间的折返环路,电信号在正常通路和旁路之间反复折返,引起快速的心室率。
房颤或房扑: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尤其是旁路不应期较短时,可导致快速的心室率,严重时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低血压、晕厥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典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缩短(<0.12秒),QRS波群增宽(>0.12秒),并且在QRS波群起始部可见预激波(delta波)。不同类型的预激综合征(如A型、B型等)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差异,A型预激综合征的delta波和QRS波群在V1-V6导联均向上,B型预激综合征的delta波在V1导联向下,V5、V6导联向上。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表现,提高诊断率。
3.电生理检查:当临床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旁路的存在、定位旁路的部位以及测定旁路的传导特性等,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金标准。例如,可以通过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观察电信号在正常通路和旁路中的传导情况。
四、治疗方式
1.无症状患者:对于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日后出现心律失常发作。
2.有症状患者
药物治疗:当预激综合征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发作时,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例如,对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等药物,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房颤或房扑合并快速心室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洋地黄、维拉帕米等可能缩短旁路不应期的药物,以免加快心室率,可选用胺碘酮等药物。
导管消融治疗:目前导管消融治疗是根治预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传递到旁路组织,使其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旁路的传导。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效果确切,对于有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尤其是频繁发作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心律失常发作。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对于无症状的儿童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如果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同时,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长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的心律失常。
2.老年患者:老年预激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适合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心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妊娠期间,由于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可能会诱发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在治疗上需要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如果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尽量减少对妊娠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给予女性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