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间传导完全阻断,致心房心室活动独立、房室脱节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是房室结以下传导系统病变阻断冲动传导,心室由自身起搏点控制;病因有年龄性别相关、生活方式及病史因素;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轻症状、严重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药物提高心室率常为暂时性,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时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一、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冲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使心室激动收缩。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结以下的传导系统发生病变,阻断了心房向心室的冲动传导,使得心房的电活动不能传递到心室,心室则由自身的起搏点来控制,通常是心室逸搏心律,其频率较正常窦性心律慢很多。
二、病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的发育,导致传导阻滞。
成人: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房室结或其周围组织缺血、坏死,引起传导阻滞;另外,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等)、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等也可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病因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这些疾病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潜在因素。例如,长期大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3.病史因素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累及心脏传导系统)的人群,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高于无此类病史的人群。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攻击心脏传导系统相关组织,导致传导阻滞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当心室率不太慢时,患者可能仅有心悸、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尤其是在活动量增加时可能更明显。例如,轻度活动后出现心跳不规则的感觉。
严重症状:若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在患者突然站立或情绪激动时,可能因心输出量不足而出现黑矇、晕厥。
2.体征
心率与心律: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听诊时可发现心音强弱不等,第一心音强度变化较大,有时可闻及大炮音(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性体征之一,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不同步,当心房收缩时房室瓣尚未完全关闭,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部分关闭引起的)。心室率通常较慢,一般在30-50次/分钟左右。
其他体征:可能伴有血压降低等体征,当发生晕厥等情况时,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发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起搏点的位置,如起搏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约为40-60次/分钟;如起搏点在希氏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频率约为20-40次/分钟。
2.动态心电图监测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评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睡眠等)的心率变化和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3.心脏电生理检查
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房室传导系统病变部位等情况时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程序刺激等方法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等详细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等)、控制心肌炎(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必要时手术纠正等)。
2.提高心室率,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来提高心室率,但药物治疗通常是暂时性的,长期效果有限。例如阿托品可通过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来提高心率,但对于某些患者可能效果不佳或有不良反应。
起搏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有严重症状时,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可以按照设定的频率发放电脉冲,带动心室收缩,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输出量,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对于儿童患者,安装起搏器需要特别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和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