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指病程超2个月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常见症状有排便频率改变(可增多或减少)、粪便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糊状便、脓血便等)及伴随腹痛、消瘦、乏力、发热等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腹泻症状特点有差异,如感染性因素中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表现不同,非感染性因素中肠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各有其症状特点,临床诊断治疗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慢性腹泻的常见症状
1.排便频率改变
正常成人每天排便1-2次,而慢性腹泻患者排便频率明显增加,可每日排便3次以上,甚至十余次。例如感染性腹泻中的某些慢性肠道细菌感染,如慢性志贺菌感染,患者会出现反复的腹泻,排便次数增多。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慢性腹泻可能因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等原因,排便频率改变表现得更为明显,且儿童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要密切关注排便次数。
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如某些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能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但本质上仍属于慢性腹泻范畴,这与肠道的吸收、运动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功能不同,对这种交替情况的耐受和表现也有差异。
2.粪便性状改变
稀便或水样便:粪便含水量增加,呈稀糊状或水样。例如病毒性肠炎引起的慢性腹泻,粪便多为水样便。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由于肠道结构和功能差异,水样便对其影响不同,儿童水样便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处理。
糊状便:粪便呈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这常见于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腹泻,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消化酶分泌减少,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性慢性腹泻,粪便多为糊状。
脓血便:粪便中混有黏液、脓血。这常见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有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不同年龄患者脓血便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谨慎对待。
3.伴随症状
腹痛:部分慢性腹泻患者伴有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排便后可缓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腹部表现及行为变化。
消瘦:长期慢性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例如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由于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体重逐渐下降,出现消瘦。老年人本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慢性腹泻导致的消瘦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困难。
乏力:由于营养丢失、水分丢失等原因,患者常感到乏力。慢性腹泻患者长期处于营养缺乏和水分丢失状态,会出现全身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性别患者在乏力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体力活动量不同的人群,乏力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可能受影响更大。
发热:某些感染性慢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如肠道结核患者,除了腹泻外,常伴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儿童感染肠道结核时,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不同病因导致慢性腹泻的症状特点差异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慢性沙门菌感染,除了腹泻外,可能有发热、腹痛等症状,粪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感染细菌后可能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引起的慢性腹泻,多见于婴幼儿,粪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老年人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较长。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感染引起的慢性腹泻,粪便多为稀薄、带有泡沫的水样便,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贾第虫后的症状轻重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非感染性因素
肠道肿瘤:如结肠腺癌,患者除了慢性腹泻外,可能有便血、消瘦、腹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触及腹部肿块。老年人患肠道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腹胀,排便后腹痛缓解,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除腹泻外,还伴有消瘦、乏力、维生素缺乏等表现,如维生素B吸收不良可导致贫血等相关症状。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
慢性腹泻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病因引起的症状有各自特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