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是发病迅速且危险的外科病,特点是疮小根硬如钉,病情变化快、易致毒邪走散。病因包括外感风邪火毒、内生湿热火毒、情志内伤。症状分初期(粟米脓头、红肿热痛等)、中期(肿势增大、疼痛加剧等)、后期(处理得当则愈,不当则有并发症)。分类有颜面部(易走黄)、手足部(可损筋骨)、红丝疔(毒邪流窜)。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皮肤清洁、密切观察症状;老年人要加强营养、控制基础病;孕妇用药需谨慎,可采用安全外治法。治疗有内治法(辨证论治)、外治法(初期外敷、中期排脓、后期促愈合)、针灸疗法(颜面部疔疮局部忌针)。预防措施为保持皮肤清洁、合理饮食、避免皮肤损伤、调节情志。
一、疔疮的定义
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且危险性较大的外科疾病,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二、疔疮的病因
1.外感风邪火毒:如外感温热之邪,或皮肤破损后,风热火毒之邪乘虚侵入,蕴结肌肤,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发病。
2.内生湿热火毒:长期过食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火毒结聚肌肤而形成疔疮。
3.情志内伤:长期情绪抑郁、焦虑、恼怒等,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毒循经上炎或流窜肌肤,也可引发疔疮。
三、疔疮的症状
1.初期:在皮肤局部出现一个粟米样的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约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中期:约第5-7日,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3.后期:若治疗得当,约第10-14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若处理不当,或正虚邪盛,毒邪可迅速扩散,出现走黄等严重并发症。
四、疔疮的分类及特点
1.颜面部疔疮:好发于颜面部的鼻、唇、眉、颧等部位。由于颜面部血管丰富,且与颅内血管相通,若处理不当,如挤压、挑刺等,容易导致毒邪走散,引起走黄,出现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等严重全身症状。
2.手足部疔疮:发生于手足部,根据发病部位和形态不同,又可分为蛇头疔(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蛇眼疔(发于指甲一侧边缘近端处,形似蛇眼)、蛇肚疔(发于指腹部,肿胀如蛇肚)、托盘疔(发于手掌心,肿胀高突,形如托盘)等。手足部疔疮若治疗不及时,可损伤筋骨,影响手足功能。
3.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红丝疔是毒邪从破损处侵入,随气血流窜所致。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疔疮。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出现发热、哭闹不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局部热敷、清洁等。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正气不足,患疔疮后病情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疔疮的愈合,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发生改变,用药需谨慎。发生疔疮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采用一些安全的外治法,如中药外敷等。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病情。
六、治疗方法
1.内治法: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如热毒蕴结证,治以清热解毒,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等方剂;火毒炽盛证,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等方剂。
2.外治法:初期可选用金黄膏、玉露膏等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期脓成时,应及时切开排脓;后期脓尽后,可使用生肌散等促进疮口愈合。
3.针灸疗法:可选用曲池、合谷、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但颜面部疔疮应避免在局部针刺,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七、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要及时清洗皮肤,防止汗液、污垢等积聚滋生细菌。
2.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湿热内生的机会。
3.避免皮肤损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受到外伤。如有皮肤破损,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4.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以维持身体的气血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