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怀孕会得易栓症
孕期易栓症的成因及特殊人群预防建议如下:孕期生理变化(血液成分改变,凝血因子升高、抗凝蛋白相对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变,子宫压迫致下肢及盆腔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激素变化及炎症反应削弱抗栓能力)、遗传因素(抗凝蛋白相关基因突变)、其他因素(肥胖致慢性炎症与代谢紊乱,高龄致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及基础疾病增加,多胎妊娠致激素与血流影响加重)导致易栓倾向。特殊人群中,有家族易栓症病史的孕妇应早检测评估并预防性抗凝;肥胖孕妇需控体重、监测指标;高龄孕妇要密切关注病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胎妊娠孕妇应注重休息、监测凝血指标并必要时抗凝,以此降低易栓症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一、孕期生理变化导致易栓倾向
1.血液成分改变
孕期机体为适应分娩时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水平发生变化。如凝血因子Ⅶ、Ⅷ、Ⅸ、Ⅹ等会升高,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研究表明,从妊娠中期开始,这些凝血因子水平逐渐上升,至孕晚期更为显著。同时,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水平可能相对下降,正常非孕期抗凝血酶Ⅲ活性约为80%120%,孕期可降至70%90%,导致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2.血流动力学改变
随着孕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数据显示,孕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较孕前减慢20%50%。血流缓慢会促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壁附近沉积,利于血栓的形成。此外,增大的子宫还会影响盆腔静脉的回流,进一步加重血流瘀滞情况。
3.血管内皮损伤
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前列环素减少,前列环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其减少会削弱血管的抗栓能力。同时,孕期可能存在的炎症反应,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一定损伤,损伤的血管内皮会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组织,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增加易栓症发生风险。
二、遗传因素
部分孕妇存在遗传缺陷,导致机体抗凝蛋白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基因突变包括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基因突变等。若孕妇携带这些基因突变,其发生易栓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携带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的人群,患易栓症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510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遗传到这些突变基因的概率相对较高,其孕期发生易栓症的可能性也更大。
三、其他因素
1.肥胖
肥胖孕妇在孕期发生易栓症的风险增加。肥胖会导致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可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肥胖孕妇往往存在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血脂升高会影响血液流变学,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研究发现,孕期体重指数(BMI)大于30kg/m2的孕妇,易栓症发生风险是BMI正常孕妇的23倍。
2.高龄
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身体各项机能有所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凝血与抗凝平衡更易失调。且高龄孕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概率增加,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导致易栓症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数据表明,高龄孕妇易栓症发生率较年轻孕妇高出1.52倍。
3.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为显著,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更大。同时,多胎妊娠子宫增大更为迅速且明显,对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的压迫更严重,导致血流瘀滞程度加重。因此,多胎妊娠孕妇易栓症发生风险约为单胎妊娠孕妇的23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有家族易栓症病史的孕妇
建议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易栓症相关基因检测及凝血功能评估。若检测发现存在遗传缺陷,孕期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定期产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血栓问题。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易栓倾向贯穿孕期,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2.肥胖孕妇
孕期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取,适度进行孕期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定期监测血脂、凝血指标,积极预防易栓症。因肥胖本身增加易栓风险,合理控制体重及监测指标有助于降低风险。
3.高龄孕妇
除常规产检外,需更密切关注血压、血糖及凝血功能变化。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应积极控制病情,严格遵医嘱用药。高龄孕妇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会加重易栓风险,密切监测与控制病情能降低风险。
4.多胎妊娠孕妇
孕期要更加注重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垫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根据医生建议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多胎妊娠特殊生理状态使易栓风险大增,采取相应措施可保障孕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