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按摩有什么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按摩常用手法包括放松类的揉法、滚法,整复类的斜扳法、后伸扳法,通络类的按揉穴位法。揉法通过环旋运动放松肌肉、改善循环;滚法通过腕关节屈伸等作用于腰部组织;斜扳法调整腰椎关节位置、恢复力学平衡;后伸扳法增加后伸活动度、调整相对位置;按揉穴位法通过经络调节腰部气血、缓解疼痛。不同手法有不同操作方式、作用原理及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放松类手法
1.揉法
操作方式: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腰部体表一定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深层组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肉为例,通过揉法可以使紧张痉挛的肌肉逐渐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每次揉法操作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频率约为每分钟60-100次。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力度可适当调整,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和耐受度相对较弱,力度应更轻柔;中青年患者可稍加大力度,但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于有腰椎病史的患者,揉法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因力度不当加重疼痛。
作用原理:揉法通过机械刺激,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及淋巴循环,加速致痛物质的运走及吸收,从而缓解肌肉紧张。研究表明,揉法可以使肌肉中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加速清除,减轻肌肉酸痛和紧张状态。
2.滚法
操作方式: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附着于腰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腰部组织。滚法在腰部操作时,要利用腕关节的灵活运动,使力量持续作用。操作范围可覆盖腰部肌肉较丰富的区域,如竖脊肌等部位。每次滚法操作时间可在3-8分钟,频率根据腕关节运动来调整,一般每分钟约120-160次。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操作上无绝对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腰部肌肉相对较薄弱,操作力度需更精细调控。生活方式久坐的人群,腰部肌肉更容易紧张,滚法对他们放松肌肉的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操作时仍要注意力度适中。有腰椎病史的患者,若处于急性发作期则不宜使用滚法过重刺激,缓解期可适当应用。
二、整复类手法
1.斜扳法
操作方式:患者侧卧,下面的下肢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扶住臀部,将腰部旋转到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做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以纠正腰椎小关节紊乱为例,通过斜扳法可调整腰椎关节的位置,恢复椎间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操作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体型、病情等调整用力的大小和角度。一般每次斜扳法操作1-2次即可。对于儿童,由于其脊柱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般不采用斜扳法;老年人若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操作时需谨慎,避免造成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或孕期等特殊时期,也不适合使用斜扳法,以防引起腰部不适或其他不良后果。有腰椎病史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使用斜扳法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严格评估风险。
作用原理:斜扳法通过对腰椎关节的调整,解除关节滑膜嵌顿,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斜扳法可以改变腰椎关节的力学环境,促进突出髓核的部分回纳或改善神经根的受压状态。
2.后伸扳法
操作方式: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双下肢膝部,将双下肢向上提起,使腰部过伸。后伸扳法可以增加腰椎的后伸活动度,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部功能有一定帮助。操作时要缓慢进行,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后伸的幅度。每次后伸扳法操作时间较短,一般1-3次即可。儿童由于脊柱柔韧性较好,但也需谨慎操作;老年人后伸幅度不宜过大,防止造成脊柱损伤。女性患者在特殊时期不适合使用后伸扳法,有腰椎骨折等病史的患者绝对禁忌使用该手法。其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后伸腰部,调整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增强腰部后伸肌群的力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三、通络类手法
1.按揉穴位法
操作方式:选取腰部相关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委中、环跳等穴位,用手指指腹进行按揉。以肾俞穴为例,用拇指指腹按压肾俞穴,然后做环形按揉,力度以患者有酸麻胀等得气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时间约1-2分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按揉力度可根据其对穴位刺激的耐受度调整,儿童按揉力度要轻柔;老年人穴位敏感性可能降低,按揉力度可稍加大但仍需适中。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按揉穴位时,对于一些活血作用较强的穴位如委中穴等需适当调整力度或避免过度刺激。有腰椎病史且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按揉穴位时要注意力度,防止引起局部出血等情况。
作用原理:按揉穴位可以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腰部气血运行,缓解腰部疼痛等症状。肾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的穴位,按揉肾俞穴可以起到补肾壮腰的作用,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肾虚相关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按揉委中穴可以疏通膀胱经气血,缓解腰部及下肢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