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是发生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多部位,病因包括肌肉劳损、外伤、寒冷潮湿环境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康复有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运动康复)和药物治疗,需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避免劳累和保暖防潮来降低患病风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肌筋膜炎的定义
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疾病。它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腰部、肩部、颈部等区域。
二、病因
1.肌肉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过度劳累等可导致肌肉、筋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肌筋膜炎。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就容易患上颈部肌筋膜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腰部肌肉反复受力,易出现腰部肌筋膜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过度使用相关肌肉而患病,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年轻人,颈部肌肉劳损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群可能因长期劳作导致肌肉劳损引发肌筋膜炎。
2.外伤:急性的外伤,如扭伤、拉伤等,若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和恢复,可能会引发肌筋膜炎。例如,运动时的剧烈扭伤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筋膜损伤,后续恢复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容易发展为肌筋膜炎。对于有外伤病史的人群,更需关注肌肉筋膜的恢复情况,避免肌筋膜炎的发生。
3.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会使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肌筋膜炎。比如,冬季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患肌筋膜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要注意做好保暖防潮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疼痛:局部疼痛是肌筋膜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常表现为腰部的隐痛或刺痛,在劳累、受寒后疼痛可能加重。不同部位的肌筋膜炎疼痛特点有所差异,颈部肌筋膜炎可能表现为颈部的酸痛、僵硬等。
2.肌肉紧张或痉挛:患病部位的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的状态,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比如,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肩部肌肉发紧、痉挛,活动受限。年龄较大的人群肌肉功能相对较弱,若出现肌筋膜炎,肌肉紧张或痉挛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患者相应部位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弯腰困难、转身不便等情况;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肩关节上举、外展等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活动量不同的人群,活动受限的表现和程度会有所不同,如年轻且平时活动量较大的人,活动受限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病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肌肉是否有紧张、硬结等情况,检查关节活动度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肌筋膜炎以及病情的大致情况。
2.影像学检查:一般会进行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肌肉、筋膜的结构和血流情况等;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肌肉、筋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肌筋膜炎以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五、治疗与康复
1.非药物治疗
休息:患病部位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相关肌肉,让肌肉、筋膜得到放松,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多卧床休息。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的方式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要合理安排休息;中老年人群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
物理治疗: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热敷、按摩、针灸、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肌肉,减轻疼痛;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机能;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不同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情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式。
运动康复:在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例如,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可以进行肩部的拉伸和力量训练运动。运动康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儿童进行运动康复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的安全性,避免造成损伤;中老年人群运动康复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
肌筋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肌筋膜炎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防潮,以降低肌筋膜炎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