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间盘膨出
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退变等致的早期病理状态,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康复锻炼)和手术,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避免外伤
一、定义
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表现形式。正常的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当椎间盘受到劳损、退变等影响时,髓核组织向周围膨出,但纤维环完整。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的韧性也下降,更容易出现膨出。例如,30岁以后人体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人群中腰椎间盘膨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久坐:长时间保持坐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均,增加腰椎间盘膨出的风险。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长期久坐人群,腰椎间盘膨出的患病率高于经常活动的人群。
腰部外伤:急性腰部外伤可能会引起纤维环的部分损伤,为腰椎间盘膨出埋下隐患。比如腰部突然受到撞击、扭伤等情况。
不良姿势:长期弯腰劳作、弯腰搬重物等不良姿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异常应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和膨出。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腰部隐痛或酸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腰部的轻微不适。
2.下肢放射性疼痛:当膨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例如,疼痛可呈电击样、刺痛或麻木样,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3.下肢麻木:患者可感觉下肢某一区域出现麻木感,麻木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下肢无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腰部的视诊、触诊和直腿抬高试验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根受压情况,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腰椎的整体结构,但对于椎间盘的显示不如CT和MRI清晰。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膨出的情况,可清晰看到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的程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膨出较为准确的方法,它可以多方位、多层次显示椎间盘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能更早发现椎间盘的退变和膨出情况。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2-3周,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若因外伤等因素导致腰椎间盘膨出,卧床休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休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热敷等。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通过手法缓解腰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和肤质的人群对热敷温度的耐受不同,需要适当调整。
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期,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加强腰部肌肉力量,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但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例如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腰部损伤;儿童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需要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2.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腰椎间盘膨出先采取非手术治疗,若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的神经根受压症状(如下肢肌肉力量明显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则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决定。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腰部挺直;坐姿要保持腰部靠在椅背上,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角度;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例如儿童在学习和日常活动中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防止腰椎过早出现问题;老年人也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因姿势不当加重腰椎退变。
2.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合腰部锻炼的运动,如游泳、慢跑等。游泳是一种对腰椎负荷较小但又能锻炼腰部肌肉的运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慢跑等运动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对腰椎造成损伤。
3.避免腰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撞击、扭伤等外伤。例如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先蹲下,用腿部力量抬起重物,而不是直接弯腰搬取重物;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腰部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