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糜烂性胃炎的诱发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应激因素、酒精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幽门螺杆菌可分解尿素中和胃酸并引发炎症反应致胃黏膜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损伤胃黏膜防御修复功能;严重创伤、剧烈呕吐等应激因素可使胃黏膜屏障受损;长期大量饮酒直接损伤胃黏膜并刺激胃酸分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诱因下患糜烂性胃炎风险不同。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糜烂性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损伤胃黏膜屏障;同时,Hp感染还会引起炎症反应,激活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等,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糜烂和炎症。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糜烂性胃炎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及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引发胃黏膜的损伤。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免疫力可能会短暂下降,若感染幽门螺杆菌,也较易出现糜烂性胃炎相关症状。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的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更易导致胃黏膜糜烂,因为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酗酒则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若不规范治疗或再次感染,复发糜烂性胃炎的几率较高。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从而引发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不同个体对NSAIDs的敏感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更高;女性在服用NSAIDs时,若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如孕期、哺乳期等,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可能更明显。长期或大剂量使用NSAIDs的人群,更易出现胃黏膜的糜烂情况。
2.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导致糜烂性胃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黏膜的合成代谢,延缓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减少胃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等有关。儿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黏膜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损伤引发糜烂性胃炎;女性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若处于围绝经期等内分泌变化时期,可能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有长期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胃黏膜状况。
三、应激因素
1.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重大手术等。在严重创伤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不同年龄的创伤患者,严重创伤后发生糜烂性胃炎的机制相似,但儿童由于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能相对更强烈,且自身修复能力在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特点,所以更易出现胃黏膜的糜烂;女性在严重创伤后,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应激反应对胃黏膜的损伤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严重创伤病史的人群,在恢复过程中要警惕糜烂性胃炎的发生。
2.剧烈呕吐:剧烈呕吐可导致胃内压力骤增,食管-胃junction处的黏膜受到强烈牵拉,引起黏膜撕裂,从而出现糜烂性胃炎相关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剧烈呕吐可能与感染、消化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若频繁剧烈呕吐,更易损伤胃黏膜;女性在妊娠早期出现剧烈孕吐时,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呕吐对胃黏膜的刺激,发生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增加。有剧烈呕吐经历的人群,要注意胃黏膜的养护。
四、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酒精还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引发糜烂性胃炎。不同年龄饮酒者中,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衰退,对酒精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因饮酒导致胃黏膜糜烂;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与男性有所差异,在相同饮酒量下,女性可能更易出现胃黏膜的损伤。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是糜烂性胃炎的高危人群。
五、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汁中的胆盐可溶解胃黏膜的脂蛋白层,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胰液中的酶也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动力紊乱,如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都可能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胃肠动力本身较弱,更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时,如经期、孕期等,可能会影响胃肠动力,增加十二指肠-胃反流导致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有胃肠动力相关疾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引发的糜烂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