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二尖瓣反流是因二尖瓣结构(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异常致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至左心房的病症,发病机制涉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异常,临床表现有轻重度之分,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后因反流程度及是否治疗等而异,轻度反流病因可控则预后较好,中重度反流不治疗预后差,治疗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定义与基本结构
心脏二尖瓣反流是指在心脏收缩期,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二尖瓣无法正常关闭,导致本应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的血液有部分反流回左心房的一种心脏病症。二尖瓣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等结构组成,这些结构的异常都会影响二尖瓣的正常闭合功能,进而引发反流。
二、发病机制
1.瓣叶异常:例如瓣叶的钙化、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瓣叶受损等情况,会使瓣叶在收缩期不能完全对合,从而出现反流。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瓣叶钙化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与长期的血流冲击、钙磷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则是细菌等病原体侵袭瓣叶,破坏其结构完整性。
2.瓣环异常:瓣环扩大是常见原因之一,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逐渐导致瓣环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引发反流。另外,先天性瓣环发育异常也可导致二尖瓣反流,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疾病中,部分患儿存在瓣环发育不良相关的二尖瓣反流情况。
3.腱索和乳头肌异常:腱索断裂会使二尖瓣瓣叶在收缩期脱垂入左心房,造成反流;乳头肌功能失调多由冠心病引起,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使乳头肌收缩功能障碍,无法正常牵拉腱索保证二尖瓣闭合。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乳头肌功能失调引发二尖瓣反流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轻度反流: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
中重度反流: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气短,尤其在活动后症状加重,这是因为反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活动时需氧量增加而出现缺氧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悸,是由于心脏节律改变或心功能异常引起;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水肿、腹胀等右心衰竭表现,这是因为长期二尖瓣反流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肺静脉压力升高,最终引起右心负荷增加。在老年人群中,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出现症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儿童患者若存在先天性二尖瓣反流,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生长迟缓等表现。
2.体征表现:医生听诊时可闻及心尖区收缩期杂音,这是二尖瓣反流的重要体征之一。杂音的强度等特点可帮助初步判断反流的严重程度,一般反流越严重,杂音越响亮、粗糙。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二尖瓣反流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二尖瓣反流的程度,观察二尖瓣结构及运动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功能,如左心房、左心室的大小等。例如,可根据反流束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来判断反流程度,比值小于20%为轻度反流,20%-40%为中度反流,大于40%为重度反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心动图的操作和判读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成人不同,超声检查时需更精准地测量相关指标。
2.心电图:可帮助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二尖瓣反流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但心电图并非诊断二尖瓣反流的特异性检查。
3.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等情况,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可能出现左心房、左心室增大等表现,但不如超声心动图准确。
五、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针对基础病因治疗: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瓣环扩大导致的二尖瓣反流,需积极控制血压,通过使用降压药物等使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延缓病情进展;如果是冠心病导致的乳头肌功能失调,需治疗冠心病,如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药物选择需考虑其年龄特点,儿童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改善症状:对于有气短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利尿剂等减轻水肿、缓解气短症状,但用药需谨慎评估患者的电解质等情况,尤其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
2.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如重度反流且伴有明显症状或心脏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尖瓣修复术或置换术等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生长发育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等。
六、预后情况
1.轻度反流:如果病因可控制,如由良好控制血压的高血压患者的轻度瓣环扩大引起的反流,预后相对较好,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如果是进行性加重的病因导致的轻度反流,也可能逐渐发展为中重度反流,需密切监测。
2.中重度反流:如果不进行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预后较差。经过合适的治疗,如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情况与手术效果、术后恢复等相关,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儿童患者术后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心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