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怎么一回事
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等常见)和非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放射等)因素引起,有轻中重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血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有后遗症,可通过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增强体质来预防
一、心肌炎的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放射损伤等)引起。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是引起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等最为常见,此外,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导致。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炎症损伤。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同时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相对少见,如白喉杆菌感染可产生外毒素,直接或间接损伤心肌;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可引起心肌的炎症反应;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感染也可能累及心肌。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引发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组织识别为外来抗原,产生自身抗体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
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引起心肌的毒性反应,导致心肌炎。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干扰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放射损伤:胸部放疗等可损伤心肌组织,引起放射性心肌炎。放射线可直接破坏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轻型心肌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乏力、心悸、胸闷等不适,容易被忽视。例如,一些儿童或青少年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心悸,休息后可缓解,未引起足够重视。
中型心肌炎:可出现明显的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可能是感染性心肌炎的伴随表现,体温可在37.5℃-39℃左右。
重型心肌炎: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等表现。例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双下肢明显水肿,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体征:
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
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心界扩大、心音低钝等表现,合并心力衰竭时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有助于判断心肌的损伤情况和心律失常的类型。例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损伤。
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一般在心肌损伤后数小时开始升高,CK-MB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肌钙蛋白升高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有无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等。例如,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的修复。对于有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可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目前抗病毒药物对心肌病毒的直接作用有限;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谨慎选择。
对症治疗: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六、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多数心肌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心肌炎患者可能遗留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重型心肌炎患者如果救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预防:
预防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感染患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等。对于一些易发生病毒感染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可适当加强防护。
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心肌炎的有害物质,如避免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谨慎使用可能引起心肌损伤的药物等。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心肌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