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密切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紊乱)、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胃酸、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早期根据病情选肠内或肠外营养)、内镜治疗(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内科无效或有并发症时),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一般支持治疗
1.监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进行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电解质等指标。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收入重症监护病房,因为此类患者病情变化快,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例如,通过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能及时察觉患者循环、呼吸等功能的异常情况。
2.禁食、胃肠减压:患者需禁食一段时间,同时进行胃肠减压,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等症状。一般来说,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禁食1-3天,重症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禁食和胃肠减压。禁食期间需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物质。
3.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呕吐、禁食等原因易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需积极补液纠正。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钾、钠、钙等电解质,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二、抑制胰液分泌
1.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来抑制胃酸分泌,因为胃酸可刺激促胰液素分泌,进而促进胰液分泌。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有利于胰腺炎症的控制。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可抑制胰液分泌,减少胰酶合成。例如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胰液的分泌,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使用奥曲肽等生长抑素类似物有助于改善预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通过抑制内分泌和外分泌胰腺,以及抑制胃肠道的分泌功能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来减轻胰腺的负担。
三、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应用: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存在胰腺坏死等情况,容易发生感染,需合理应用抗生素。一般根据病情、可能的病原菌等选择抗生素。例如,可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抗生素的使用需遵循足量、足疗程等原则,但要避免滥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感染情况合理选择。
四、营养支持
1.早期营养支持: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在禁食数天后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而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常需要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可通过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给予含有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制剂。
2.营养支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胃肠道功能等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良好,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若胃肠道功能障碍,则需采用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给,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五、内镜治疗
1.适用于胆源性胰腺炎: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适当的时候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内镜治疗手段。例如,若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等情况,可通过ERCP取出结石,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的病情。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
六、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对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或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例如,当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时,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充分引流,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手术治疗风险较大,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谨慎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谨慎。在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和支持方式。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同时,儿童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补液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支持方面要注重营养的均衡和适宜,根据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等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同时,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抗感染治疗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感染控制情况。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抑制胰液分泌、营养支持等方面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方法。例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时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营养支持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根据病情变化谨慎选择是否终止妊娠等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