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不足、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常见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痉挛,典型症状为心绞痛等,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诊断方法有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原则包括改善供血、减少耗氧、治疗基础病,其发生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影响,需重视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预防诊疗措施。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二、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导致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等)的影响,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更高,因为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二)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冠状动脉的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减少心肌供血。比如,在一些情绪剧烈波动、大量吸烟或使用某些收缩血管药物等情况下,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相关的心肌缺血问题。
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发作性的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长期吸烟且有高血压的男性,在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5分钟后缓解,需考虑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的可能。
2.心肌梗死相关表现:部分患者心肌缺血严重且未及时缓解时可发生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持续时间更长(超过30分钟),程度更剧烈,可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在上腹部等,病情更为凶险。
(二)不典型症状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心肌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容易被忽视;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疼痛感觉不明显,更多以心悸、胸闷等非典型症状出现。
四、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间接证据,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部分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需进一步检查。例如,在心绞痛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可能更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捕捉到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发作情况,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二)负荷试验
1.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跑步机上运动,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心电图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于能够进行运动的患者适用,但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
2.药物负荷试验:使用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来增加心脏负荷,适用于不能运动的患者,通过药物作用使心脏达到类似运动时的负荷状态,观察心电图等变化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三)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情况,对于明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通常会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五、心肌缺血的治疗原则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治疗原则
1.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2.减少心肌耗氧:通过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等,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
3.治疗基础疾病: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因为基础疾病会加重心肌缺血的进展。
(二)相关影响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增加,老年人是心肌缺血的高发人群。
2.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吸烟的人,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斑块形成。
3.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会从不同方面影响血管状态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如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神经病变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功能等。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状态,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相关因素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肌缺血问题,对于不同人群需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