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累性心绞痛
劳累性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类型,由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致发作性胸痛等,诱因包括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刺激;临床表现有特定疼痛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休息、用药和缓解期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运重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合并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诱因
1.体力活动:进行重体力劳动,如搬运重物、快速爬坡等,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耗氧需求时,就容易诱发劳累性心绞痛。例如,一位从事建筑工作的男性,在搬运建筑材料时,可能会因体力消耗大而引发劳累性心绞痛。
2.情绪激动: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强烈情绪变化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劳累性心绞痛。对于女性来说,情绪波动相对较大,在遇到生气等情绪刺激时,更易出现劳累性心绞痛发作。
3.饱食:进食大量食物后,胃肠道需要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会更多地集中到胃肠道,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同时饱食后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劳累性心绞痛。一些有长期高脂饮食且进食过饱习惯的人群,发生劳累性心绞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4.寒冷刺激: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会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诱发劳累性心绞痛。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寒冷刺激而引发劳累性心绞痛。
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例如,疼痛可能会从胸部向左侧肩部及手臂放射,患者会感觉左手臂内侧有酸痛等不适。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比如患者感觉胸部有沉重的压迫感,呼吸有些困难。
3.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通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症状多可缓解。
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大部分患者正常,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例如,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有明显压低情况,提示心肌缺血。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在患者症状不发作时捕捉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有助于诊断劳累性心绞痛。对于一些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检查很有价值。
3.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活动平板上进行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心电图的变化。如果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大于2分钟,可诊断为阳性,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可能患有劳累性心绞痛。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可使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等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4.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如果发现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多支血管狭窄≥5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等可明确诊断劳累性心绞痛。
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
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一般患者在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后1-2分钟开始起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能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2.缓解期的治疗
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低盐、低脂饮食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年轻人要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等。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劳累性心绞痛时,要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药物选择要兼顾其他基础疾病,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患病率上升。女性在治疗劳累性心绞痛时,要关注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可能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同代谢等情况,并且要重视心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
3.儿童:儿童劳累性心绞痛非常罕见,若儿童出现胸痛等类似症状,要考虑其他病因,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诊断和治疗需非常谨慎,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等,严格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尤其是对儿童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可能疼痛不典型,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