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病程在4周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性、频率增多、性状改变且常伴排便急迫感等症状的病症。其病因分肠道感染性疾病(含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含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肿瘤等);临床表现有粪便性状改变及伴随腹痛、腹胀等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防影响生长发育等,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等选择,孕妇要谨慎处理以防影响胎儿。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4周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其腹泻频率较正常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失禁等症状。
二、病因分类
肠道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如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感染,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例如,某些志贺菌感染可引起典型的黏液脓血便伴腹泻症状,其发病与细菌释放的毒素破坏肠道黏膜屏障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较差等因素更容易感染相关细菌。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秋季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肠道后,损伤肠绒毛,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贾第虫感染可引起旅行者腹泻等情况,在旅游人群中较为常见,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破坏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环境,引发腹泻。
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均可发病,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等,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失衡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较多见。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各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排便后腹痛可缓解等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腹泻。例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过敏,进食含麸质的食物后,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主要发生在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中,各年龄均可发病,发病与摄入含麸质食物相关。
肿瘤:如结肠腺瘤、肠道恶性肿瘤等,肿瘤组织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及吸收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临床表现
粪便性状:可表现为稀水样便、糊状便等,有的患者粪便中可能含有黏液、脓血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粪便常带有黏液脓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发热、消瘦、乏力等症状。如果是肠道感染引起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肿瘤引起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腹痛,疼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泻的起病情况、病程、腹泻频率、粪便性状、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用药史、旅行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旅行史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询问用药史,如是否长期服用抗生素,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体格检查:包括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如有无压痛、包块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腹部压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压痛多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及潜血: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肠道是否有炎症、肿瘤等病变。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感染性腹泻患者血常规常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等指标会降低。
肠道病原体检测:如怀疑肠道感染,可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病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如有无肝胆胰疾病、肠道有无扩张等。
结肠镜检查:对于考虑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
小肠镜检查:对于怀疑小肠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如小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等,小肠镜检查有重要价值,包括胶囊内镜等,可观察小肠黏膜情况,但对于某些复杂情况可能需要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
五、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是肠道感染引起的,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如果是炎症性肠病,可能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如果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调节胃肠动力、改善内脏敏感性、调整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等。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给予营养支持等。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根据情况给予营养补充,如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腹泻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儿童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性腹泻较为常见,如轮状病毒感染。在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脱水症状可能较隐匿,一旦出现脱水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腹泻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肠道功能减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吸收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营养吸收不良。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腹泻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还要注意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对腹泻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腹泻可能需要更谨慎的处理。
孕妇:孕妇出现慢性腹泻需要谨慎处理,因为腹泻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要首先明确病因,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果是感染性腹泻,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要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为主进行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