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肌炎是什么病
慢性心肌炎是心肌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物等引起,病理有心肌炎症细胞浸润致结构功能破坏,临床表现有症状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针对病因、对症治疗,预后差异大,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慢性心肌炎的定义
慢性心肌炎是心肌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慢性炎症病变。通常是在急性心肌炎病程迁延不愈后发展而来,也可能一开始发病就是慢性的过程。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等较为常见。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后,病毒可以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导致心肌细胞的破坏,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慢性炎症过程。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相关病毒引发心肌炎。
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等,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等也可引起心肌炎,但相对病毒感染来说较为少见。
2.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导致慢性心肌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攻击心肌组织,引发慢性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心肌炎在不同性别中都可能发生,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女性慢性心肌炎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风险可能相对稍高。
3.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以及一些毒物如酒精、一氧化碳等,可损伤心肌,导致慢性心肌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可逐渐引发慢性心肌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药物和毒物的机会不同,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的职业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三、病理生理
心肌组织存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持续存在可导致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瘢痕形成,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逐渐减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情况。例如,心肌瘢痕形成会影响心肌的电活动稳定性,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的储备功能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好,但长期慢性心肌炎也会对其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本身较弱,慢性心肌炎对其心脏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这是由于心肌炎症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对心悸的感受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玩耍时精神状态不佳等;成年人则能较明确地感觉到心跳异常。
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心脏功能减退,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短,严重时休息时也可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所致。老年人由于基础肺功能可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这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乏力表现也有差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乏力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为严重。
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潴留。
2.体征
心脏杂音:可能听到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这是由于心肌病变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
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是否有病毒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药物和毒物接触史等。例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是否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否长期服用某些可能损伤心肌的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史采集重点不同,儿童可能需要询问家长关于其发病前的健康状况和接触史;老年人则要详细询问既往疾病史和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除了上述提到的体征外,还需全面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脏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可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但慢性心肌炎时这些指标可能不是持续显著升高,而是有波动。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心肌炎,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病毒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液、粪便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或抗体,有助于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史,但对于慢性心肌炎,病毒学检查阳性率可能较低。
4.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等心肌缺血样表现。
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大小、心室壁运动情况、射血分数等。慢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室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心肌炎较敏感的方法,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病变,对于慢性心肌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限制;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心肌修复。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感染相关:虽然病毒感染急性期已过,但对于一些可能存在持续免疫反应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免疫调节治疗,但目前针对慢性病毒感染相关心肌炎的特异性治疗手段有限。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需要治疗原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谨慎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自身免疫反应,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和毒物相关:需要停止接触相关药物和毒物,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3.对症治疗
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使用改善心力衰竭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
七、预后
慢性心肌炎的预后差异较大。如果能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心脏功能逐渐恢复;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可能逐渐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儿童预后相对可能较好,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基础病因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的严重程度等。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心肌炎,如果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不佳,预后往往较差;而病毒感染相关的慢性心肌炎,若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