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等)和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病、药物毒性等)因素引起,病理有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病因治疗,轻症预后较好,重症预后差,可通过感染预防和避免诱因来预防。
一、心肌炎的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放射损伤、过敏等)。
二、病因
(一)感染性病因
1.病毒感染:是引起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等)和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较为常见。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后,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生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肌炎。
2.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感染,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导致心肌炎发生。细菌感染引起心肌炎的情况相对病毒感染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3.其他病原体感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发心肌炎,但相对罕见。
(二)非感染性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心肌组织,从而引发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均可能发生,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有一定特点,且疾病的发展和对心肌的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差异。
2.药物毒性: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等可能具有心脏毒性,长期或不当使用这些药物可能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炎。不同药物对心肌的损伤机制不同,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心脏情况,尤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特殊年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更应谨慎。
3.放射损伤:胸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放射野内的心肌可能受到损伤,引发放射性心肌炎。放疗的剂量、范围等因素会影响心肌损伤的发生风险,在放疗过程中需对心肌进行监测。
4.过敏:某些过敏反应可能累及心肌,导致心肌炎。过敏的诱因多样,不同个体的过敏原不同,过敏引发心肌炎时需及时采取措施缓解过敏反应并处理心肌炎症情况。
三、病理改变
心肌炎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等。在光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水肿、断裂,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肌炎在病理改变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炎症反应是共同的特征。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发现心肌损害。
2.典型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热程度因感染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心悸是由于心肌炎症影响心脏节律,患者可自觉心跳异常。胸痛可为隐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呼吸困难是因为心肌受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引起。
3.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心力衰竭时患者表现为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心源性休克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等非特异性表现,而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心肌炎的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与基础疾病症状混淆。
(二)体征
1.心率和心律异常:可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不齐,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有额外心音等。
2.心脏增大: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减弱等体征。
3.心力衰竭体征:如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肝脾肿大等。
五、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学检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心肌炎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例如,cTnI或cTnT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损伤。
2.血常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3.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方法查找病原体。例如,采集患者血液、粪便或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若检测到相关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
(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改变,如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心电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心肌的电活动情况,协助诊断心肌炎。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心室腔的大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肌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表现。对于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和病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2.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心肌炎较为敏感的方法,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对于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但心脏MRI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肌的修复。休息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轻症患者可能需要休息数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休息数月。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心肌修复。
(二)对症治疗
1.心律失常的治疗: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对于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2.心力衰竭的治疗: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改善心肌重构,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等。但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要谨慎调整药物剂量。
3.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采取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维持血压,改善组织灌注。
(三)病因治疗
1.病毒感染相关心肌炎:目前对于病毒感染相关心肌炎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但一些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可尝试使用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肌炎: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3.其他病因相关心肌炎:如药物毒性引起的心肌炎,需停用相关药物;过敏引起的心肌炎,需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七、预后
(一)轻症患者
大多数轻症心肌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肌炎症可以得到控制,心肌功能逐渐恢复,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重症患者
重症心肌炎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遗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其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例如,出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的患者预后更差。不同年龄人群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相对老年人可能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八、预防措施
(一)感染预防
1.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病毒、细菌等感染。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可通过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增强体质;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2.避免接触感染源: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于有病毒感染患者的家庭,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二)避免诱因
1.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在使用可能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前,要咨询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密切监测心脏功能。例如,使用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等时,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
2.避免过敏:了解自己的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某些食物、花粉、药物等过敏,要尽量回避,若发生过敏反应要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炎。
总之,心肌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心肌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