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否可以被根治不能一概而论,其结果受心律失常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类型可实现根治,而有些则需长期管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对于一些功能性或可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用浓茶咖啡等导致的偶发早搏,在去除诱因后,心律失常症状往往可自行消失,达到临床治愈。部分由明确病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引发的心律失常,当通过治疗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也有望得到根治。
对于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先天性的心律失常,根治难度相对较大。以房颤为例,阵发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术有较高的根治率,但仍存在复发可能;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治疗目标多为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心律。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技术的进步,以及左心耳封堵术等新疗法的应用,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治愈率和控制率。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积极规范治疗,部分心律失常仍可实现根治或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