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出血和鼻炎出血的区别
鼻咽癌与鼻炎在出血表现特点、伴随症状、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诊断鉴别要点上存在不同,鼻咽癌出血间断渐频、量早期少后期可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与EB病毒等相关,鼻咽镜见新生物等;鼻炎出血频率相对无明显进行性增加、量少,伴鼻塞等,与过敏原等相关,鼻咽镜无新生物等
出血量:鼻咽癌出血早期出血量一般较少,有时仅为涕中带血,但后期可能因肿瘤侵犯较大血管而出现较大量出血;鼻炎出血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多为少量点滴状出血或鼻涕中混有少量血丝。
伴随症状
鼻咽癌: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头痛等症状,头痛多为单侧持续性偏头痛;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麻木、复视等神经受侵犯的表现,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与年龄关系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相对更需警惕,有长期EB病毒感染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
鼻炎:常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与温度、体位等有关;一般无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头痛症状相对不典型,多为鼻窦区域闷痛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因过敏原接触、感染等因素诱发,生活方式上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过敏体质等易患病。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鼻咽癌:主要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此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甲醛、二手烟等)也有一定影响,肿瘤细胞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鼻炎:过敏性鼻炎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鼻黏膜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血;感染性鼻炎多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与年龄关系上,儿童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患感染性鼻炎,过敏体质者无论年龄大小都易患过敏性鼻炎,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是重要诱因。
诊断鉴别要点
鼻咽镜检查:鼻咽癌通过鼻咽镜可看到鼻咽部新生物,表面不光滑,易出血,可行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鼻炎患者鼻咽镜下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或苍白、水肿等表现,无新生物。
影像学检查:鼻咽癌患者CT或MRI检查可发现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有颅底骨质破坏等情况;鼻炎患者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占位性病变,鼻黏膜有相应炎症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