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能治好吗
骨质疏松症可管理改善但难根治,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增骨量、降骨折风险,方式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补钙、维D及运动)和药物治疗(抗骨吸收、促骨形成),不同人群有特点,女性绝经后、男性、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应对,女性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需权衡,男性针对相关因素干预,老年人防跌倒,基础病史者综合考虑基础病影响。
一、治疗方式及科学依据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充足的钙摄入是关键,如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增至1000-1200mg),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健康。同时,要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一般每天日晒10-15分钟)或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如负重运动(快走、慢跑等),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发现,坚持负重运动的人群骨密度下降速度明显慢于不运动人群。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而跌倒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易导致骨折。
2.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吸收,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
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它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形成,对于一些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女性: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绝经后女性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外,在激素替代治疗方面需谨慎评估,因为激素替代治疗有一定的心血管等风险,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2.男性:男性骨质疏松症相对女性发病较晚,但也需关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能与雄激素水平下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有关,在治疗时要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同时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常服用的抗凝药物等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使用时需谨慎,要密切监测骨密度及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跌倒,因为老年人骨骼脆性大,跌倒后骨折风险更高,可通过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改善居住环境(去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来降低跌倒风险。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患有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对钙、维生素D吸收及药物代谢的影响。例如,肾脏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在补钙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钙剂及调整剂量;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在饮食调整和药物选择上要更精细,保证营养摄入满足骨健康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