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涉及骨量、骨微结构、骨脆性及骨折等方面,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提示,包括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儿童青少年等需注意的要点。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骨量与骨微结构相关方面
1.骨量:骨量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正常情况下骨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当骨量低下时,骨骼变得薄弱。例如,健康成年人骨量在30-35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骨量会逐渐流失。
2.骨微结构:骨微结构损坏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断裂等,这会使骨的内部结构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骨的强度。
三、骨脆性及骨折相关
1.骨脆性增加:骨脆性增加意味着骨更容易发生折断。当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比如咳嗽、弯腰等动作都可能引发骨折。
2.好发骨折部位: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会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加致死、致残风险。
四、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男性老年后,骨量流失加快,骨质疏松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在40岁以后骨量开始明显丢失,男性一般在50岁以后骨量逐渐减少。
2.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量丢失。男性由于雄激素水平相对稳定,骨量丢失速度相对女性较慢,但随着年龄增长也会逐渐发生骨质疏松。
3.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骨量丢失加快。适当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如负重运动(快走、慢跑等)对骨骼有益。
饮食:饮食中钙摄入不足,例如长期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食物摄入少,会影响骨量维持。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代谢。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骨形成,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过量饮酒会干扰骨代谢过程,影响钙的吸收等,增加骨质疏松发生几率。
4.病史因素:某些疾病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如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通过不同机制影响骨的代谢过程,导致骨量丢失或骨形成异常。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应注意避免摔倒,因为其骨质疏松后骨折风险高,摔倒易引发骨折,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安全,如地面防滑、过道无障碍物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可通过饮食或钙剂、维生素D制剂补充。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要密切关注骨量变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除了一般的补钙、运动等措施外,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进行激素补充等相关干预,但需权衡利弊。
3.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量积累的关键阶段,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以及适当运动,以积累足够骨量,降低成年后骨质疏松风险。比如保证每天牛奶摄入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进行户外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和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