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由EV71和CoxA16等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等,全球流行,我国4-7月高发,托幼机构易聚集发病,医生据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初步诊断,必要时实验室检查确诊,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鉴别,无特异性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有并发症及时住院,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避免聚集预防,婴幼儿易感染,家长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隔离治疗,做好卫生消毒。
病原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引起。这些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
好发人群及症状表现: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同时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可破溃形成溃疡,引起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手、足部位的皮疹最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浅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流行病学特点: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在我国多呈季节性流行,每年的4-7月为高发期。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生通常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进行确诊。需要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疾病进行鉴别。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的疱疹,一般无手、足、臀部的皮疹;水痘的皮疹分布更广泛,且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等多形性皮疹。
治疗原则:目前手足口病缺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口腔疼痛时可使用口腔喷雾剂等缓解症状;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需要及时住院治疗,进行相应的支持对症处理,如治疗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玩具、餐具等可采用煮沸或消毒液浸泡等方式消毒。
避免聚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儿童的个人卫生护理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为儿童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