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方法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有膀胱训练(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间歇性导尿(定期无菌导尿)、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胆碱能药物);手术有膀胱扩大术(用于膀胱容量过小者)、尿流改道术(如回肠膀胱术用于膀胱功能严重受损者)、骶神经调节术(植入电极刺激骶神经调节排尿功能)。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膀胱训练
1.定时排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排尿时间表,初始可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以帮助重建膀胱的规律性收缩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考虑其膀胱容量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来调整时间表。例如儿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其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排尿安排。
2.盆底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和放松训练。通过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有助于改善膀胱的控制能力。患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次。这种训练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适用,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轻柔的训练方式。
(二)间歇性导尿
1.操作方法:定期通过导管将尿液引出膀胱。一般建议患者每天导尿4-6次,每次导尿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尤其是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需要考虑患者的尿道情况、膀胱功能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导尿管规格和导尿频率。例如女性患者在导尿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尿道,而男性患者则要注意正确的尿道解剖结构。
(三)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松弛膀胱颈部和前列腺部尿道的平滑肌,降低排尿阻力。但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血压情况等,对于有低血压风险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2.胆碱能药物:比如溴新斯的明等,可增加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但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神经功能情况来评估是否适用。
二、手术治疗方法
(一)膀胱扩大术
1.适用情况: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手术将肠道组织构建成新的膀胱壁,以增大膀胱容量。手术需要考虑患者的肠道功能、手术耐受性等因素。例如对于因脊髓损伤导致长期神经源性膀胱且膀胱容量严重减小的患者可能适用,但要评估患者肠道是否存在病变等影响手术的因素。
(二)尿流改道术
1.回肠膀胱术:将一段回肠截取并与尿道或其他部位连接,形成新的尿液排出通道。这种手术适用于膀胱功能严重受损且无法修复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肾功能、肠道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心肺功能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并且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尿液情况。
(三)骶神经调节术
1.原理及过程:通过植入电极刺激骶神经,调节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反射,改善排尿功能。手术需要精确的定位和操作,要考虑患者的神经病变部位和程度等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个体差异来调整电极的参数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儿童患者在进行骶神经调节术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手术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