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牙龈出血的原因
牙龈出血可由局部口腔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引起。局部口腔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牙齿局部创伤;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妊娠期牙龈炎、糖尿病)、其他全身性疾病(肝脏疾病、维生素C缺乏)。
一、局部口腔因素引起牙龈出血
1.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不断堆积后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牙龈出血。牙结石则是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加重牙龈的炎症状态,这种情况在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口腔的人,年龄跨度较广,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
2.牙龈炎:牙龈炎主要是由于牙龈组织受到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发生炎症反应,牙龈会变得红肿脆弱,容易在刷牙、咬硬物或进食等情况下出现出血症状,青少年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口腔卫生习惯若不佳,相对更容易患牙龈炎;而成年人若长期忽视口腔清洁,也易引发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
3.牙周炎:牙周炎是比牙龈炎更严重的牙周组织疾病,除了有牙龈炎症外,还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如牙槽骨等,病情进展中也会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中老年人相对患病风险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口腔卫生习惯的变化,年轻人群中也有发病趋势,其牙龈出血往往伴随牙齿松动等其他症状。
4.牙齿局部创伤:比如刷牙方法不正确,用力过猛损伤牙龈;进食了过硬的食物刺伤牙龈;或者在进行口腔治疗、洗牙等操作时不小心造成牙龈局部创伤,都可能引起牙龈出血,这种情况一般有明确的创伤诱因,不同年龄、不同口腔健康状况的人都可能因创伤导致牙龈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引起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在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儿童和成年人均可患此疾病导致牙龈出血。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生成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出血是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但也有成年发病的情况,患者还常伴有贫血、发热等其他表现。
2.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
妊娠期牙龈炎: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一般在妊娠中期较为明显,这是由于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导致,只有女性在妊娠期会出现这种因内分泌变化引发的牙龈出血情况。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易发生感染,包括牙龈组织的感染,从而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患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出现牙龈出血伴随口腔感染的情况。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因肝脏疾病出现此情况,比如患有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患者。
维生素C缺乏:长期维生素C摄入不足会引起坏血病,导致牙龈出血,同时还会伴有牙龈肿胀、皮肤瘀斑等表现,这种情况在饮食不均衡、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C的人群中可见,各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



